聽到黃易的話,車內(nèi)的鄭沂惱怒道:“公子何故嘲諷?不過是實話實說罷了,大明皇帝也沒有不讓百姓說話吧?”
我這……
黃易笑著拱手:“鄭公子誤會了,在下真心評價,并未嘲諷。若你來做宰相,百姓應(yīng)該好過許多。”
鄭沂拱手說道:“不敢!天下積弊已久,非一人一時之力可改。在下豈敢不知天高地厚?”
車夫追問道:“公子,交皇糧乃是自古以來的家法,不就是因為朝廷打仗不夠吃嗎?還能是因為什么?”
黃易笑著問道:“那將來徹底消滅了故元,朝廷不打仗了,是不是就不用交皇糧了?”
這個……
車夫恍然大悟,“嗨,哪兒能啊,皇帝老爺不種糧食,我們不交糧食,皇帝老爺吃什么?”
“洪武皇帝趕走了故元,還發(fā)給我們高產(chǎn)的良種,是個好皇帝,我們出糧食供養(yǎng)是應(yīng)該的。不打仗也愿意交。”
朱標三人笑了笑,都沒再接茬,因為再聊下去就犯忌諱了。
朱標朝著馬車上的書生拱了拱手,然后和黃易驅(qū)馬離去。
路上朱標詢問道:“妹夫,那人說的,種了良種也不增加農(nóng)稅,這件事可行嗎?”
黃易解釋說道:“王朝的發(fā)展是必然的,亂世剛平,天下民生凋敝,各州府因為連年打仗,所以十室九空。”
“這些年經(jīng)過治理恢復,人口漸漸有所增長。人口多了,自然就需要更多的官員來治理約束,所以朝廷會增加官員。”
“官員不事生產(chǎn),他們吃的糧食就靠農(nóng)稅。”
“但妄加農(nóng)稅并不可取,朝廷養(yǎng)太多閑人乃是敗亡之道。好的王朝制度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比如根據(jù)田畝來征稅,一畝田征一畝田的稅,這樣才合理。每年都有人開荒,三年之后成為薄田了再啟征。”
“如此朝廷就可以根據(jù)人口增長、田畝增長、糧食增長,合理的增設(shè)官員,然后再計算增多少農(nóng)稅。”
“可現(xiàn)實是,許多人占有許多田畝,卻并不交稅。比如封爵、官員、寺廟等等……”
“這也就導致了百姓肩頭負擔的加重,隨著王朝的發(fā)展,不交稅的人越來越多,靠農(nóng)稅養(yǎng)活的閑人也越來越多,百姓不堪重負,終有一日是要出事的。”
朱標點了點頭:“所以歷朝歷代就是個輪回?一次次的在重蹈覆轍?根本原因是這個?”
黃易想了一下:“沒錯,從百姓的角度來看就是這個,誰讓百姓活不下去,那就會被推翻。哪怕是大漢整體很強,也是盛極而亡。東漢末年世家貴族太多,大肆兼并土地且不交賦稅,農(nóng)民只有天下一成的土地,卻需要承擔天下九成的開支。民不聊生就是這么來的。”
這怎么可能?朱標表示不信,哪有這么能忍的?十稅五就要出事了,朝廷不知道嗎?
黃易哈哈大笑:“你要把皇帝、朝廷、天下分開來看。”
“皇帝擔心出事,不意味著朝廷也擔心。”
“皇帝在乎天下,不意味著朝廷的官員也在乎。”
“就比如朝中那些老臣,很多都是故元的官員歸順過來的吧?”
“對他們來講,誰做皇帝不重要,再怎么改朝換代,他們也能做官。所以他們可不會在乎天下是否危險,他們只會顧著中飽私囊,顧著壯大自己的家業(yè)、發(fā)展自己的家族。”
“東漢末年,朝野上下幾乎都是這種蛀蟲,更別提連皇帝也是只知道享樂弄權(quán)的昏君庸才。不亡才怪呢。”
朱標臉色難看,雖然不想承認,但卻知道黃易說的是實情。
朝廷許多官員口口聲聲喊著忠于大明,背地里沒有半點忠心,只顧著升官發(fā)財。
“既然根源出在田畝和田稅上,難道就不可以換一種方式?讓所有人都交稅?”朱標提議說道。
黃易點了點頭:“的確有這個辦法的,名字叫做‘攤丁入畝’!同時為了避免各種苛捐雜稅加重百姓負擔,還可以把其他稅收全都統(tǒng)一計算成農(nóng)稅,這個辦法叫住一條鞭法。”
朱標皺眉道:“為何從未聽過?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嗎?”
黃易笑著搖頭:“不是,只是在別處見過。”
“我們現(xiàn)在收稅是人頭稅,但許多人是沒有土地的,你硬要收人家的農(nóng)稅,就會導致百姓流竄逃難。”
“最合適的就是按照田畝收稅,把人頭稅、苛捐雜稅全都折合進來攤?cè)胩锒悾绱税傩罩恍韪鶕?jù)自家耕種多少田畝,每年固定繳納一次賦稅即可。”
“既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又能避免征稅過程中的種種弊端。”
朱標一拍大腿:“妙計啊妹夫,你怎么不早拿出來?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黃易撇了撇嘴說道:“這是個得罪人的事,需要一個能臣出來背鍋。”
朱標大手一揮:“我向父皇舉薦你當宰相。”
黃易白了一眼:“我要想當宰相,還用你舉薦?老爺子早就點我了,你想我送死就直說。最后改制成功,要么我被貴族踩死,要么被老爺子當替罪羊殺掉,反正活不成。”
朱標訕訕一笑:“那不成!唉……既然是背鍋的事,換了誰死都是朝廷的損失,我不忍為之。”
“這樣,我親自操刀如何?我是太子,他們不敢害我,事后父皇也不會殺我。”
黃易搖頭:“你身體不行。”
朱標:……
你這就有點侮辱人了,你可以說我能力不行、品質(zhì)不行,唯獨不能說我身體不行。
黃易眼珠一轉(zhuǎn),突然有了一個好主意,“我想到一個好人選。他一定十分愿意。”
誰?
“李善長!”
誰?韓國公李善長?他不是回鄉(xiāng)下養(yǎng)老去了嗎?
“他這樣的大人物,又是多少大臣的恩相,只要有心,豈會真的愿意終此殘生?”
朱標好奇的問道:“李善長是絕頂聰明之人,既然這是個背鍋的事,他豈能看不出?又怎么會往里跳呢?”
黃易哈哈大笑道:“不,他會的,一定會跳!生前身后名,到了他這個地位和年紀,如果有一件名垂青史的大好事,他可以豁出性命。”
“改一條鞭法的農(nóng)稅,是件開天辟地的大事,這么大的功勞,這么大的美名讓給他,別說要他這條殘軀,就算要他九族,他都愿意。”
朱標戲謔道:“既然這么大的好事,為什么你要讓出來呢?”
咳咳……我惜命,怕死!名聲又不當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