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解決了倭寇的問題,太子親自料理了內賊,一行人十一月初才啟程返回京城。
“大哥,讓太子儀仗護送著你慢慢走,我錦衣衛太忙,先走一步。”朱棣想要先走。
朱標卻攔住了他:“四弟,你忙不忙還不是我說了算?在京城的時候,你歸父皇派任務,出來了歸我派任務。”
“現在我沒吩咐任何事情,你忙什么?”
我……朱棣老臉一紅。
朱標看到朱棣懷里鼓鼓囊囊的:“老四,你懷里揣著什么?莫不是在江南貪了銀子?害怕我訓斥你?”
朱棣漲紅了臉說道:“怎么可能?我又不是貪財的人,而且治軍要嚴,將軍要以身作則……咳咳,是一本兵書罷了。”
兵書?
聽四弟出口成章,句句兵法,朱標好奇了,“咦?這倒是奇了,我四弟從來討厭看書,今日怎么轉性了?在看什么書,拿出來瞧瞧。正好你姐夫在場,他學問好,讓他給你指點指點。”
“對了,傳令儀仗緩行,一路上我們可以慢慢聊。”
朱棣趕緊拒絕:“不用不用。”
說著,他掏出兵書遞了過去。
朱標驚訝道:“是一本新書?這是……妹夫的筆跡。”
轉頭看向了黃易,黃易笑著點頭:“水戰兵法,我這幾天寫的。燕王殿下跟我打賭,他要半個月把書背下來。”
多少?半個月?
“老四,你若是早點如此好學,說不定能考個狀元。”朱標打趣說道。
朱棣尷尬的說:“我要考也是武狀元。科舉都停多少年了。”
翻看著兵書,朱標連聲稱贊,“了不起,這本兵書言語直白,但直中要害,哪怕是不識字之人,隨便找個教書先生念一遍,也能聽懂。”
“四弟,兵法你比我懂,應該知道這東西的分量。”
朱棣弱弱的點頭:“知道的大哥,我會好好學的。”
朱標笑著問道:“妹夫,這可是你獨門的學問,交給老四不心疼嗎?”
黃易哈哈大笑道:“世間好學問太多了,書籍就在那里,誰都能看,但真正用好的有幾人?強大的永遠是人,絕對不是外物。”
“同樣是孫子兵法,千百年來讀過之人千千萬萬,又出了幾個兵法大家?”
朱標點了點頭。
看出了四弟的尷尬,知道他是輸了賭約,面上不好看。
所以朱標沒有為難朱棣,“四弟,我想回京的途中查看一下民情。你帶著太子儀仗回去吧,正好可以在路上好好背書。”
朱棣擔憂說道:“大哥,那你的安全?”
朱標笑著說道:“有妹夫在身邊,再安全不過了。這次在江南我們兩人還游歷半月呢。”
好吧。
朱棣帶著儀仗走了,朱標跟黃易一人一馬走走停停,時而從官道換成民間小路,查看百姓今年秋收情況。
……
廣德境內,二人遇到了一輛破舊的馬車,里面傳來朗朗讀書之聲。
朱標有些好奇,科舉不開,還有這么好學之人?
于是他朝著趕車的車夫問道:“兄臺,車內讀書的是何人?可否認識一下?”
車夫開口說道:“車內是我們的糧長,朝廷通知讓去京城領取高產良種。”
糧長?
洪武四年,朝廷規定,納糧一萬石左右的地區劃為一區,任用大戶作為糧長,負責催收、解運農稅糧食。
馬車窗簾撩開,里面出現一個拿著書冊的年輕人,跟黃易差不多年紀。
“兩位公子有禮了,在下浦江鄭沂。”
“在下京城余標,這是我妹夫黃藥師。”
黃易心說,你整個化名小號,為什么給我整真的?
“鄭糧長,不知你對良種怎么看?”
車夫搶著說道:“當然是大好事啦,據朝廷過來張榜的人說呀,新良種可以增產兩石呢。往后若是種上了新良種,咱們老百姓就再也不會挨餓了。”
黃易苦笑搖頭,心說挨餓不挨餓,真的是因為糧食產量低嗎?很多時候糧食高產,百姓照樣挨餓。
可尋常百姓的想法就是這么簡單,覺得自己窮是命不好、不夠努力,吃不飽是不夠努力、田里產量太低……從來不會怪別人。
馬車中的鄭沂嘆息說道:“我不認為是什么好事。”
車夫驚訝道:“公子,為什么?誰不盼著田里多打糧食?”
鄭沂淡淡的問了一個問題:“打的多了,糧稅自然也會增加,可如果你田里沒增產呢?”
這個……
車夫愣住了,自己只顧著高興了,還真沒考慮到。
“公子,可是增產良種明明是好東西,咱們也不能不要吧?朝廷不會騙人,應該會增產的。到時候多打的糧食都交給朝廷,我們留下的口糧總會多一點點的。”
朱標感慨的嘆息一聲,百姓可真淳樸,他們沒有貪婪,只想多一點點口糧就滿意了。
黃易開口問道:“如果只是單純的發放良種,糧稅不漲呢?”
車內的鄭沂忍不住笑了,“公子想必是沒種過地的。”
“朝廷糧稅一般是十稅一、十稅二,前朝最高有十稅四的。可這比例是一方面,真正交多少斤兩是另一方面。”
“這個斤兩是根據當地糧食平均畝產定下的。”
“百姓種的田畝,有水田、旱田、山田、肥田、薄田、荒田等等不同的等級,可不是所有人都能耕上肥田的,許多百姓手上只有薄田。”
“官府鼓勵開荒,但荒田需要三年才能養成薄田,唉……個中艱辛,朝廷官員有幾個人能體會?”
“他們催收糧稅的時候,只知道拿著一紙公文,從來不考慮有些百姓為了交糧,幾乎留不下過冬的口糧。”
黃易欣賞的打量著對方,好一個懂民生疾苦的書生。
朱標靜靜的聽完,臉色有些難看,“既然先生能看出這些問題,可有什么應對辦法?朝廷怎么做才能避免這些疏漏?”
鄭沂搖頭:“不知!除非大家種了良種,朝廷卻不漲糧稅。但這根本不可能。”
車夫十分不解,“為什么不可能?既然往年征收的賦稅,夠支持大明打仗了,以后還收這么多為什么不行?”
“多收的糧食好像沒用啊?我們百姓可以把糧食賣給商人、朝廷,朝廷多收了糧食賣給誰呢?”
聽著車夫淺顯的認識,鄭沂沒有發笑,反而嘆息說道:“朝廷征收糧稅,未必全是用于開支。”
黃易笑了,“見微知著,洞察先機,還能體會民間疾苦,你做個糧長可惜了,應該去做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