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于《論語》中悟得“君子不器”之真意后,李觀一在藏經閣中的狀態愈發自如。他不再將自己局限于經部典籍,而是開始廣泛涉獵。
這一日,他信步至“史部”區域。手指拂過《史記》書脊時,心中忽有所動。太史公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宏愿,與他“文心道種”廣納百川的特性隱隱相合。
他取下《項羽本紀》,讀至巨鹿之戰“破釜沉舟,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時,腦海中仿佛響起震天戰鼓,看到那位西楚霸王一往無前的決絕身影。一股慘烈、霸道、勇絕的“意”沖擊著他的心神。
幾乎同時,他體內平和的中正靈力自發運轉,將這股外來之“意”包裹、消化、吸收。并非化為霸道之氣,而是取其“一往無前,心無旁騖”的神髓。
他放下書卷,心潮澎湃,下意識地在書架間的空曠處,依照心中那股“決絕向前”的意念踏出一步。
這一步踏出,身形竟微微一晃,拉出一道極其模糊、瞬息即逝的虛影!雖然只是雛形,卻已遠超普通身法!
李觀一自己都愣住了。他福至心靈,立刻回想起《莊子·逍遙游》中“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的瀟灑意境。他嘗試將“逍遙”之意與方才“決絕”之意的神髓融合。
再次踏步!這一次,他的身影變得靈動飄忽了許多,一步踏出,仿佛乘風而行,竟無聲無息地滑出丈遠,身后留下一道比之前清晰少許的淡青色殘影,持續一息方才消散。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李觀一看著自己留下的殘影,喃喃自語,臉上浮現出驚喜之色。他沒想到,自己竟從史書與道經中,悟出了一門獨特的身法!
他并未給它起什么霸氣的名字,只是依據其特性,心念一動,稱之為“靈影步”。
此步法之妙,不在速度絕對快絕,而在其詭變與出其不意,核心是步法中蘊含的那一絲來自經典的“意境”,能擾敵感知。
接下來的日子,李觀一完全沉浸在這種“讀書-悟意-創法”的奇妙循環中。
讀《孫子兵法》,悟“兵者詭道”,于“靈影步”中又添幾分虛實變幻之妙; 讀《孟子》“浩然正氣”,體內靈力愈發精純磅礴,自帶一股堂皇正氣,可辟邪祟; 讀《詩經·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對水汽的感應變得異常敏銳,偶爾能凝出一滴清露;
他的修為,就在這看似不經意的誦讀中,水到渠成地突破至“十信境”第二重——明憶境。
所謂“明憶”,便是明了本心,憶起輪回。李觀一雖未清晰憶起前世,卻對自己過往所讀的每一本書、所明的每一個道理,有了更深刻、更本質的理解。它們不再僅僅是文字,而是化為了他力量的一部分。
這一日,他正在誦讀《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忽聞閣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和隱約的爭吵聲。
他眉頭微皺,放下經卷,循聲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