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義謝過了李郎中。
揣著找補回來的碎銀,拎著一包金貴的“藥渣邊角”,回了自家小院。
依著囑咐,尋了塊干凈紗布,將那一包藥渣仔細裹了,纏得結實。
投進鍋里,添了水,用文火慢慢熬起來。
這法子講究個“溫養”,不能一上來就把藥勁榨干。
姜義守在灶前,眼瞧著湯色從清亮漸漸轉作淺褐,便趕緊撤了火。
將那藥包小心撈起來,掛在灶邊通風處陰干。
等到藥湯放涼了些,柳秀蓮那邊也收拾妥當,小心地抱著小姜耀進了灶房。
屋子里炭火微熏,湯香盈盈。
柳秀蓮取了塊新絹布,在藥湯里輕輕浸了,又擰得半干。
一點點在小閨女身上擦拭,連腳丫子縫都不落下,仔細得很。
娃兒骨頭還嫩,這等方子得溫吞著來,先熏蒸擦拭幾日,免得藥性過猛,傷了底子。
小丫頭渾身抹得棕黃,像是剛從糖稀罐子里撈出來。
可她倒也不嫌,精神得很,眼珠溜溜亂轉,小手小腳撲騰得歡快。
一直折騰到月爬中天,才在她娘懷里哼哼唧唧地打了個哈欠,歪著腦袋,迷迷糊糊睡去。
姜義一直守在榻邊,生怕藥性使錯了勁兒,鬧出幺蛾子。
見女兒睡得安穩,呼吸細勻,并無什么異樣,這才輕輕地吁了口氣。
心中暗自思忖,自家這閨女,的確不是尋常胚子,小小年紀,筋骨就硬朗得緊。
看來下回熬藥,可以再加些藥勁進去。
如此一想,心里不由得生出點自豪勁兒。
此后半月,姜義又照著那法子,連著熬了三回藥湯,一次比一次熬得濃。
見閨女受得住藥勁,臉色紅潤,精神頭也好,活蹦亂跳的。
這才往那藥包中,小心翼翼地添了根首烏須子。
不過下手仍是克制,湯水不敢熬太濃,只求個穩字當頭。
藥渣濾凈,湯色淺褐,盛在木桶里,一股子熱氣騰騰往上冒。
小姜耀第一次真正浸身湯中,初時不大適應,手腳亂蹬,嘴里咿咿呀呀直嚷。
柳秀蓮一邊輕聲哄著,一邊用手托著她的小背,溫溫柔柔地撫著。
姜義則在旁邊拿了個撥浪鼓,咚咚敲著。
唬她說這鼓里頭住著藥仙兒,乖乖泡完澡,夜里就能夢見神仙姐姐送糖吃。
小丫頭果真信了,眼睛眨巴幾下,竟也不鬧了,窩在湯水里咕咚咕咚玩泡泡。
柳秀蓮依舊守著女兒,細心地照看。
姜義則早把那根何首烏須子挑了出來,揀去老皮,切成三截,順手扔進了灶上的鍋里。
鍋里早備好一只老母雞,膘肥體壯,油黃的雞皮緊實得很。
等到湯色熬得正好,那三截藥須也燉得酥爛。
鍋蓋一揭,那股藥香便嗆得人眼皮直跳,和著雞油味往屋子里鉆。
光是那一根須子,就比先前用山參燉的,味道更沖、更烈。
姜家三口,一人分了一截。
藥須入口,苦意隱隱,不烈,卻滯在舌根,有股說不清的味兒。
嚼碎了咽下,便覺腹中涌上一股熱潮,似春雷滾動。
轟轟一響,便朝四肢百骸散去,熱得人耳根發紅,眼眶都蒙了層薄霧。
姜明吃得快,雞湯還沒顧上喝完,已覺渾身燥熱得難受,手心腳底都在冒汗。
也不多話,撂了碗,徑自沖到院里扎樁去了。
姜義夫妻也吃得不慢,藥湯在體內燒著,連碗筷也沒顧得上收,徑直回了臥房。
這一夜,姜家屋里屋外,皆是藥香蒸騰,勤練樁功不歇。
第二日清早,天光才亮,姜義便醒了。
只覺身上透著一股子使不完的勁兒,連骨節都輕了幾分。
洗了把臉,先趕著牲口上了后山。
又拐了個彎,繞去自家的果林和藥地轉上一圈。
幾株杏樹枝頭已掛了小果,綠豆般大小,綠中帶青,顫顫地被風搖著。
棗樹也開了花,簇簇團團,倒是惹得蜜蜂不嫌早,嗡嗡地圍著打轉。
姜義踮腳看了看,嘴角微挑。
雖說是頭年掛果,于大爺早叮囑過,頭茬果沒什么好吃頭,酸得能擰人眉毛。
但他心里到底是歡喜的。
又往藥地走了幾步,地里一派生機。
幾樣生得快的藥苗已探出頭來,葉子青翠,花苞飽滿,勉強算是能采了。
不過藥材講究根深齡久,年頭越長,藥性越足,賣相也越體面。
眼下家里不缺吃穿,姜義便也不急,任它們在地里舒坦地長。
山下那十畝地,此刻倒是撂下來了。
去年為了家里生計,一年三茬,硬是把地力榨得干干凈凈。
如今家底回了點氣,無論如何也該讓地歇歇了。
只是姜義身上這股子勁不找處散,心里就像貓撓似的,閑不下來。
山上山下瞧了一眼,索性一咬牙,回家拎了鋤頭和竹筐,走到田邊就動了手。
地不種也得養著,干脆將那十畝地來個深翻。
鋤頭一下一下掄下去,挖得足足兩尺深,把底下濕潤肥沃的黑泥翻了出來。
又一筐一筐裝了,挑上坡去,慢慢地往山腳那片薄地上鋪。
地頭深翻過一遭,田力緩得快,也回得透。
坡地上新鋪一層黑土,細潤松軟,往后風吹日曬、水潤根養,也能熬成一方好地。
這些道理,說起來不稀奇,村里種過莊稼的,哪個都曉得。
只是曉得歸曉得,真能騰出手腳干這活的,終歸沒幾個。
光十畝地要翻兩尺,那就是樁大活。
尋常得喚上三五個壯勞力,再牽幾頭牛,一鏟一犁,慢慢磨去半個月。
村里勞力好找,牛卻未必得空,就算都湊齊了,糧錢草料也不是個小數目。
還得挑在農閑時分,不能誤了來年的種。
換作旁人,十有**是能省則省,地力差些便差些,將就著過罷了。
但姜義不一樣。
這陣子他血氣翻涌,筋骨舒展,整個人像是爐子里點了火,渾身燥熱,閑一刻都難受。
一人扛起鋤頭,比那耕牛還利索些。
這一日翻地翻到日頭偏西,姜義卻覺出不對來。
這鋤頭刃兒太小,往下砸著不順手,力氣沒處使。
想了想,干脆跑了趟唐家鐵鋪,定做了柄新鋤。
鋤刃寬過一尺,刃長兩尺半,掂在手中沉甸甸的。
尋常農戶甭說揮起來。
光是想砸進地里,都得把鋤頭放平了,再找塊石頭“咣咣咣”地拍,勉強能吃進土層。
可到了姜義手里。
雙手一握,鋤頭揚起落下,黑泥翻飛如浪,深兩尺的地面,翻得就像掀豆腐皮兒。
這等場面,怕是幾頭耕牛也趕不上。
偏巧有鄉鄰趕著牲口路過,遠遠望了一眼,腳步就頓住了。
初是驚,繼而便是羨。
看那翻過的土地,一鋤下去兩尺多,黑得發亮,疏松見水氣。
這一茬莊稼種下去,怕不是長得拔節響。
消息傳得飛快。
才過兩日,便有一戶鄉鄰,拎著個白瓷點心盒登門,只說給孩子嘗嘗鮮。
寒暄不過兩句,那人就把話頭一拐,繞到了正事上:
“我家后頭那塊荒地啊,也想深翻一回……”
不等姜義應聲,便笑瞇瞇自顧說道:
“工錢好說,絕不讓你吃虧?!?/p>
姜義聽著,倒也笑了。
先前還愁自家地太小,一身力氣沒處使。
如今倒好,活計自己找上門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