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逸正準備離開辦公室,又被張廣年給叫了回去。
“有好稿子就忘了問你了。這部小說是哪位作者寫的?”張廣年好奇地問道。
“容我賣個關子,你猜一猜?”崔道逸又走回到張廣年的辦公桌前,神秘地說道。
“肯定是個老作者,新作者寫不出來這種有深度的小說。你看看,最近新人寫的是什么玩意兒,十年期間,真是作家隊伍斷層嚴重。”張廣年痛心地說道。
接著繼續說道:“還不是一般的老作者,肯定是有一定水平的老作者。不過很奇怪,這種文風我從來沒見過。我不說讀遍所有作家的文章吧,至少有名的我都看過。
哎呀,老崔,別給我賣關子了,我后背的汗水又急出來了。”
“老張,你猜錯了。我告訴你吧,這是個新人,至少我敢保證,我在燕京的雜志和以前的《收獲》雜志上,從來沒見過這個人的名字,也不知道有這號人。
你看看吧,這是信封,豫省的,就是不知道年齡多大了。”
“你沒騙我吧!”張廣年急迫地從崔道逸手里面奪過信封,陡然睜大了眼睛,過了一會兒才從震驚中反應了過來:“還真是個新人。
文學界用筆名常見,但這個名字一看就是真名。這個地方,我也沒聽說過。老崔,難道咱們文學界還冒出來了一個天才不成?”
“確實是天才。老張,還有個事情,你說這個稿費怎么算?要是老作者稿費的標準肯定在五塊以上,可他是個新作者,按照慣例....”
1977年,我國正式恢復了在十年期間已經暫停的稿酬制度,著作稿的標準是千字2—7元。十年時期,作者拿不到稿酬。
不支付稿酬,還想到了一個“聰明”的辦法,按照稿酬標準送給作者樣書。作家姚雪垠,他創作的長篇小說《李自成》,寫完之后,出版社送給了他250套樣書。
十年結束,有作者終于忍受不了了。一名中學教師給上面寫信反映,自己寫個書不僅不掙錢還賠錢。
他是這樣算的,發表后拿不到稿費。但是面對讀者來訪他得招待,有讀者來信他得回復。一個月四十多的工資,算下來一本書不掙錢還把一個月的工資給賠進去了。
幸虧不出名,出名的話還得借錢寫書。
所以77年,經過研究就恢復了稿酬。一時間作家備受鼓舞,一旦稿子被用了,家里面的日子就好多了。
“對于這樣的人才,我們不能按照慣例來,我們要敢于打破常規,要體現出對人才的尊重。什么是尊重?尊重就體現在稿費上。按照6元的標準來,老崔,現在百廢待興,我們要一手抓讀者,一手抓作者。
對于雜志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質量,質量是什么,質量是作者。誰要是有問題,讓他直接來找我。”
“明白了,稿子我拿回去再看看,暫時沒看出來需要改的地方。另外,豫省較遠,我的意思是不改,或者由我操刀進行小改。要不然一來一回一耽擱,發表的日子就得一兩個月后了。”
新人作家幾乎沒有不改稿子的,但崔道逸覺得,稿費都能打破常規,改稿這件事自然也能。
“我同意,你大膽地著手去辦吧!”
崔道逸回到大編輯室,正在看稿子的編輯們立馬抬頭,眼巴巴地看著他手里的稿子,一個個恨不得直接動手去搶。
能讓崔道逸這種名編夸贊的稿子,一定非常精彩。直接拿給主編,兩人還研究了這么久,可以肯定,絕對是重量級的稿子。
“老崔,稿子....”有編輯笑著伸出手指了指,示意崔道逸給他看看。
“好,輪流著來。另外都把手上的汗擦一擦,別弄濕了稿子。”
..........
在劉一民騎著行車朝家里面奮力騎的時候,一封信隨著郵遞員來到了麥積大隊。郵遞員騎著二八大杠,橫梁上掛著的是報紙和雜志之類的東西,后面的座上綁著包裹,身上有一個綠色的帆布郵政挎包。
這個挎包因為時間太長,外表臟兮兮的,成了土綠色。里面裝的都是信件,這些東西小且重要,所以時時刻刻都挎在自己身上。
郵遞員是這個時代令人艷羨的工作之一,吃商品糧拿工資。另外社會地位也高,在這個聯系基本上靠信的時代,他們是很多人家期望見到的人。
郵遞員看著寄信的單位納悶不已,《人民文藝》編輯部怎么會給這個窮地方寄信。再看到收信人的名字——劉一民。心中的疑惑更大了,劉一民他是認識的,麥積大隊的初中班老師。
農村文盲多,想要寄信的話,只能找識字的人幫忙寫,找劉一民寫信的人不少。加上劉一民經常會訂閱《燕京文藝》《人民文藝》等文學雜志,接觸多了,自然也就認識了。
劉一民給他的印象是喜歡讀書的年輕人,麥積大隊為數不多的文化人。
他將最近的報紙送到大隊后,就哼著歌來到了劉一民的家門口。
“有人嗎?”郵遞員喊了幾句,劉家人都在地里上工,自然不會開門。
郵遞員思索片刻,正準備將信塞到大門下面,又覺得不行。
忽然看到李蘭勇從對面河溝走了出來,于是招手問道:“蘭勇,劉一民那小子呢?”
“參加高考去了,怎么了?他訂的雜志直接塞到門縫下面就行,你又不是第一次干這事兒!”李蘭勇笑著說道。
“不是雜志,有劉一民的信。我告訴你,這信是燕京來的。我不親手交給他,我不放心。”
“燕京、他沒有燕京的朋友,你是不是看錯了?”李蘭勇跑了過來,接過郵遞員手里面的信看了起來。
李蘭勇看后下意識地問道:“《人民文藝》?這是什么?”
“瞧你,平常不讀書不看雜志,《人民文藝》是國家級文學雜志,這是編輯部寄過來的信。我就是納悶,一般編輯部寄信只有一種原因,那就是錄稿通知或者是改稿通知,要不然編輯部不會寄信。
不過我怎么不知道,劉一民給《人民文藝》寄過稿子?再說了,也不可能啊,一民搖身一變就成作家了?”
郵遞員也沒有繼續送信的想法了,只想知道這里面到底是不是《人民文藝》的錄稿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