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金色的陽光透過朱紅的窗欞,灑在蕭琰略顯單薄的身影上。他身著一襲洗得發(fā)白的青布長衫,步履沉穩(wěn)地踏入那座象征著權力巔峰的紫宸殿。殿內莊嚴肅穆,檀香裊裊,文武百官分列兩側,目光如炬,齊刷刷地投向這個突然出現(xiàn)的陌生面孔。
蕭琰深吸一口氣,努力平復著內心的緊張與激動。他來自江南小鎮(zhèn),寒窗苦讀十余載,憑借著一篇針砭時弊的策論,意外得到了陛下的賞識,被破格提拔入朝,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這對于一個毫無背景的寒門書生而言,是天大的恩賜,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臣蕭琰,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蕭琰按照事先演練的禮儀,跪地叩拜,聲音雖略帶青澀,卻透著一股堅定。
龍椅上的皇帝李新宇微微頷首,沉聲道:“平身吧,蕭愛卿不必多禮。你的策論朕看過了,見解獨到,頗有見地,望你日后能為朝廷盡心盡力。”
“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蕭琰起身,目光直視皇帝李新宇,眼中滿是赤誠。
然而,他的出現(xiàn),卻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在朝堂之上激起了層層漣漪。那些世代為官的世家子弟,早已習慣了朝堂上的格局,對于蕭琰這樣一個 “空降兵”,充滿了鄙夷與不屑。
退朝后,蕭琰剛走出紫宸殿,就被一群官員圍住。為首的是吏部侍郎張謙,他身材微胖,臉上掛著虛偽的笑容,語氣卻帶著幾分嘲諷:“這位便是蕭編修吧?真是年輕有為啊,不知蕭編修出自哪家名門望族?”
蕭琰坦然道:“下官出身寒門,并無顯赫家世。”
“哦?原來是寒門子弟。” 張謙故作驚訝,隨即話鋒一轉,“那不知蕭編修師從何人?竟能有如此能耐,一步登天?”
周圍的官員們也紛紛附和,言語間充滿了質疑與挑釁。蕭琰明白,他們是在試探自己的底細,若是自己稍有退縮,恐怕日后在朝堂上便難以立足。
他挺直脊梁,朗聲道:“下官自幼苦讀,師從天地,從典籍中汲取智慧。此次能得陛下賞識,全憑一腔赤誠與微薄才學,并非依靠旁門左道。”
“哈哈哈,好一個師從天地!” 一個尖細的聲音響起,說話的是戶部主事劉成,他是張謙的門生,向來狐假虎威,“蕭編修口氣倒是不小,只是不知這朝堂之上,可不是光憑幾句豪言壯語就能混得下去的。”
蕭琰眉頭微蹙,正欲反駁,卻見張謙擺了擺手,假惺惺地說道:“劉主事休得無禮。蕭編修畢竟是陛下看中的人,我們理應多加關照才是。只是這翰林院乃是藏龍臥虎之地,蕭編修初來乍到,還需多學習學習規(guī)矩才是。”
蕭琰心中了然,這些人分明是想給自己一個下馬威。他壓下心中的怒火,平靜地說:“多謝張侍郎提醒,下官自當謹守規(guī)矩,努力學習。”
說罷,他便想繞過眾人離開,可劉成卻故意擋在他面前,陰陽怪氣地說:“蕭編修別急著走啊,聽聞你那篇策論寫得精妙,不如給我們好好講講,讓我們也長長見識?”
周圍的官員們頓時哄堂大笑,顯然是想看蕭琰出丑。蕭琰深知,若是在這里退縮,只會讓他們更加得寸進尺。他定了定神,緩緩開口:“策論中的觀點,皆是下官對時事的一些淺見,既然劉主事有興趣,下官便斗膽一說。”
隨后,蕭琰引經(jīng)據(jù)典,條理清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從民生疾苦到邊疆防務,分析得頭頭是道。他的話語擲地有聲,讓原本嬉笑的官員們漸漸安靜下來,臉上露出了驚訝的神色。
張謙的臉色卻越來越難看,他沒想到這個寒門書生竟有如此才學,心中的妒恨更甚。待蕭琰說完,他冷冷地說:“蕭編修果然有些才學,只是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不知蕭編修能否將這些理論付諸實踐呢?”
蕭琰毫不示弱:“下官愿效犬馬之勞,只要朝廷有需要,下官定當全力以赴。”
“好,有膽識!” 張謙陰惻惻地笑了笑,“既然如此,那城郊的堤壩修繕一事,就交給蕭編修負責吧。此事關乎民生,可不能出半點差錯啊。”
眾人都知道,城郊的堤壩年久失修,問題重重,而且涉及到多方利益,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張謙此舉,分明是想給蕭琰一個難題,讓他知難而退。
蕭琰自然也明白其中的蹊蹺,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任務:“下官遵旨。”
看著蕭琰離去的背影,張謙眼中閃過一絲陰狠,劉成湊上前來,低聲道:“老師,就讓他這么去了?”
張謙冷哼一聲:“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黃毛小子,給他點顏色看看,他就知道這朝堂的厲害。我們等著看好戲就是了。”
蕭琰領命后,立刻前往城郊的堤壩查看情況。眼前的景象讓他倒吸一口涼氣,堤壩多處出現(xiàn)裂縫,有些地方甚至已經(jīng)坍塌,河水渾濁不堪,隨時都有決堤的危險。
他找來當?shù)氐墓賳T詢問情況,可那些官員卻支支吾吾,言語閃爍,顯然是有所隱瞞。蕭琰心知肚明,這里面肯定有貓膩。他沒有聲張,只是默默地記錄著堤壩的損壞情況,并走訪了附近的百姓。
從百姓口中得知,這堤壩早已該修繕,可每次撥款下來,都被層層克扣,到了實際修繕的時候,早已所剩無幾。而且負責此事的官員與當?shù)氐暮缽姽唇Y,將堤壩修繕工程承包給親信,偷工減料,中飽私囊,才導致堤壩成了如今這副模樣。
蕭琰怒不可遏,他沒想到這些官員竟敢如此膽大妄為,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顧。他當即決定,一定要徹查此事,還百姓一個公道。
然而,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當蕭琰開始著手調查時,卻遭到了重重阻礙。
那些涉及此事的官員對他百般刁難,不僅不配合調查,還處處設絆子。當?shù)氐暮缽娨才扇送{他,讓他不要多管閑事,否則后果自負。
蕭琰毫不畏懼,他堅信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他頂住壓力,一方面繼續(xù)深入調查,收集證據(jù);另一方面,組織百姓,臨時加固堤壩,防止河水決堤。
在這個過程中,蕭琰展現(xiàn)出了卓越的組織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他與百姓同吃同住,親自參與到堤壩的加固工作中,贏得了百姓們的信任與支持。
可張謙等人卻不想看到蕭琰順利完成任務。他們暗中指使親信,散布謠言,說蕭琰利用堤壩修繕之機,中飽私囊,克扣百姓的工錢。一時間,流言蜚語四起,不明真相的百姓開始對蕭琰產(chǎn)生了懷疑。
蕭琰陷入了困境之中,他既要應對來自官員和豪強的阻撓,又要平息百姓的疑慮。就在他焦頭爛額之際,一個意想不到的人出現(xiàn)了。
靖王李正龍,是當今圣上的弟弟,手握重兵,性情剛毅,為人正直,在朝中頗有威望。他向來不齒那些貪官污吏的所作所為,對于朝堂上的派系斗爭也不屑一顧。
這日,李正龍在巡查邊疆返回京城的途中,路過城郊,正好看到了蕭琰帶領百姓加固堤壩的場景。他心中有些疑惑,一個翰林院編修,怎么會出現(xiàn)在這里干這種粗活?
于是,李正龍派人去打聽情況。當?shù)弥掔潜粡堉t等人故意刁難,派來負責這棘手的堤壩修繕工作,而且還遭到了重重阻撓和污蔑時,李正龍的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他仔細觀察著蕭琰,只見那個年輕的書生雖然面帶疲憊,卻眼神堅定,指揮著百姓們有條不紊地工作,絲毫沒有退縮之意。李正龍心中暗暗點頭,覺得這個蕭琰倒是個有擔當?shù)娜恕?/p>
“去,把那些散布謠言的人給本王抓起來,查清是誰在背后指使。” 李正龍對身邊的侍衛(wèi)吩咐道。
侍衛(wèi)領命而去,很快就將幾個散布謠言的地痞無賴抓了過來。
經(jīng)過一番審訊,他們很快就交代了是受當?shù)睾缽姷闹甘梗呛缽娪质锹爮牧藦堉t門生劉成的命令。
李正龍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張謙好大的膽子,竟敢如此欺壓一個寒門書生,還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顧!”
他當即決定,要好好管管這件事。
幾日后,早朝之上,張謙率先發(fā)難,彈劾蕭琰在堤壩修繕過程中玩忽職守,克扣工錢,導致民怨沸騰。
“陛下,蕭編修負責堤壩修繕一事,不僅毫無進展,反而激起民憤,實乃無能之輩,請陛下嚴懲。” 張謙跪在地上,聲淚俱下地說道。
劉成等人也紛紛附和,列舉了一些所謂的 “證據(jù)”,矛頭直指蕭琰。
蕭琰連忙出列,反駁道:“陛下,臣冤枉!張侍郎所言純屬污蔑,堤壩修繕之所以進展緩慢,是因為有人從中作梗,克扣款項,還散布謠言,擾亂民心。臣這里有百姓的聯(lián)名上書,足以證明臣的清白。”
說罷,蕭琰將一卷百姓聯(lián)名的書信呈上。
皇帝李新宇接過書信,翻看了幾頁,眉頭緊鎖。他看向張謙:“張愛卿,蕭愛卿所言是否屬實?”
張謙心中一慌,但還是強作鎮(zhèn)定地說:“陛下,此乃蕭琰收買百姓偽造的證據(jù),不可輕信。臣愿以項上人頭擔保,所言句句屬實。”
就在兩人爭執(zhí)不下之際,殿外傳來一聲洪亮的聲音:“陛下,臣有本啟奏!”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靖王李正龍一身戎裝,大步流星地走進殿內。
“皇弟,你何時回京的?” 皇帝李新宇有些驚訝地問道。
“臣昨日剛回京,聽聞朝堂之上有人混淆是非,欺壓忠良,特來向陛下稟明情況。” 李正龍跪地行禮,語氣堅定地說。
張謙等人看到李正龍,心中頓時咯噔一下,暗道不好。
李正龍接著說道:“陛下,蕭編修在堤壩修繕一事上,盡心盡力,任勞任怨,深得百姓愛戴。而張侍郎的門生劉成,卻勾結當?shù)睾缽姡丝坌蘅樋铐棧€指使他人散布謠言,污蔑蕭編修,其罪當誅!臣這里有人證物證,請陛下過目。”
說罷,李正龍將審訊記錄和一些證據(jù)呈上。
皇帝李新宇看完證據(jù),龍顏大怒,拍案而起:“張謙!劉成!你們好大的膽子,竟敢如此胡作非為!”
張謙和劉成嚇得面如土色,連忙跪地求饒:“陛下饒命,陛下饒命啊!”
皇帝李新宇看著跪在地上瑟瑟發(fā)抖的張謙和劉成,怒火中燒:“來人,將張謙、劉成等人拿下,打入天牢,徹查此事,牽連者一律嚴懲不貸!”
侍衛(wèi)們上前,將張謙、劉成等人拖了下去。
解決了張謙等人,皇帝李新宇看向蕭琰,語氣緩和了許多:“蕭愛卿,委屈你了。
你在堤壩修繕一事上做得很好,朕心甚慰。
即日起,晉升你為吏部員外郎,繼續(xù)負責堤壩修繕事宜,所需款項,朝廷全力支持。”
“謝陛下隆恩!” 蕭琰感激涕零地說道。
李正龍也上前一步,說道:“陛下,蕭編修雖出身寒門,卻有才有德,有勇有謀,是個可塑之才。 如今朝堂之上,正需要這樣的棟梁之材,陛下慧眼識珠,實乃國之幸事。”
皇帝李新宇點了點頭:“皇弟所言極是。蕭愛卿,以后若有什么困難,可直接向朕稟報,或是找你靖王皇叔幫忙。”
蕭琰看向李正龍,眼中充滿了感激。李正龍微微點頭,示意他安心。
這場朝堂風波,以蕭琰的沉冤得雪和張謙等人的倒臺而告終。
蕭琰憑借著自己的才學和正直,在朝堂上站穩(wěn)了腳跟,而李正龍的霸氣護才,也讓眾人見識到了這位王爺?shù)膭傉话ⅰ?/p>
從此以后,蕭琰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在李正龍的暗中支持下,為朝廷和百姓做了許多實事,成為了一代名臣。而他與李正龍之間的這段君臣情誼,也被傳為佳話,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