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師成很是恭順的說道,臉上堆著笑容。
這位嚷嚷著大學士蘇軾出子的宦官,真心實意的將自己當作蘇軾的兒子。
在他的心中,也一直以蘇軾兒子而驕傲。
便是蘇軾很多詩稿被禁,他也站出來說,前朝何罪之有?
蘇軾的詩詞得以保存,倒是跟梁師成有莫大關系。
此人作為官家近侍,常年陪伴左右,善于揣摩人心,模仿官家的字體,更是一絕。
對于蘇軾后人,時常接濟,常常說,如果小蘇學士來,只要一萬貫錢以下,都不需要向我稟告。
這一點倒是跟高俅差不多,時常接濟蘇軾后人。
官家臉色頓時大喜,頓時放下毛筆:“我聽前朝有消息來,還沒有完全確定。
快些說,到底怎么回事?”
梁師成趕忙從袖子中取出一封信道:“陛下,童樞密的書信。”
官家臉色大悅,急忙拆開信,細細一看,過了一會,他放下信件,大喜道:“太好了!童貫做得好!方臘這群人,狼子野心,攻占杭州多地,竟然還敢稱帝!
眼下已拿下二十多個縣,其中王稟多立戰功,這人有本領,若是按照眼下局面,攻滅方臘,指日可待。”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童貫言說,方臘等人造反,乃是花石綱的緣故。梁師成,你覺得呢?”管家突然問道。
梁師成眼珠子亂轉,這問題可不是好回答的。
他想了想,硬著頭皮道:“眼下情況,都是童樞密一人之言,官家無須早下決斷,不如等大軍回返,細細問詢再說。”
好一個拖字訣。
官家趙佶卻不這么認為,有些事情可不是拖能夠解決的,童貫再回來,那就是班師回朝。
不如早些查明,若是提前取消花石綱,讓百姓的怨氣消失,也能減少百姓的反抗之心。
官家心中有了決斷,便吩咐梁師成去辦。
想到這個好消息,趙佶心情稍好,又想到一事:“去年二月,趙良嗣與金國人達成攻取遼國的盟約。
趙良嗣最近一直跟在金人后面,若有消息來報,必要呈遞與朕。”
“陛下無須憂慮,金國人在北面勢如破竹,遼國只怕要撐不住了。”梁師成恭維說道。
趙佶負手而立:“原本讓童貫集結十五萬大軍,用來討伐遼人的,這該死的方臘,卻是壞了朕的好事。”
梁師成又道:“陛下,刁民而已,不知國家艱難,一群跳梁小丑,天兵天將所過之處,方臘必定失敗。”
“現在跳出來一個方臘,卻還有一個梁山王倫。這個王倫,屢敗官軍,到底有何門道?”趙佶看似在問梁師成,更像是在自言自語。
梁師成抓耳撓腮,他實在無法理解,今日的官家,為何突然關注一個沒有稱王,也沒有公然要造反的一群水賊。
梁師成猶豫道:“陛下是怕山東不穩嗎?”
“朕聽聞,方臘原本為一個樵夫,因為在溪水邊洗手,望見水中自己的倒影,居然呈現出另一幅模樣。”
梁師成不曾聽過,好奇問道:“陛下,那奸賊瞧見了什么?”
官家冷笑一聲:“那廝說,望見水中的自己頭戴平天冠,身穿袞袍,認為此乃天人異象,更是紫氣加持的征兆,便認為自己乃是天子之命!
從那以后,此人便暗中積蓄力量,字號圣公,公然稱帝,設置文武百官,占據五十多縣城,杭州被攻占,江南糜爛!
看似方臘危害甚重,可是朕的心中,卻總是覺得梁山很是不同。”
“陛下的意思?梁山王倫這個人,很有機謀?”梁師成訝然道。
“梁山好似生怕讓官府察覺到他們,縱然占據半個濟州,卻很謹慎,跟方臘的狼子野心完全不同。”趙佶蹙眉道,“那個叫王倫的,好似故意讓方臘吸引朕的注意一樣。”
梁師成一聽這話,大驚道:“陛下,您的意思說,王倫此人,乃是故意的。”
“是不是故意的,朕不清楚。
這個王倫絕不是一個山賊頭目那么簡單。
王稟在江南,可以連連打敗方臘的兵馬,卻剿滅不掉梁山,不管怎么說,都透露出古怪。”趙佶很是疑惑說道。
還有一件事,趙佶并沒有說出來,因為他前幾天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夢見他走進文德殿中,發現巨大的殿堂中,竟然空無一人。
高高的臺階上,唯有皇帝能夠端坐的御椅,竟然坐著一個年輕男子。
不知為何,當他抬頭望去,臺階上有淡淡的白色霧氣遮擋,導致他看不清楚年輕男子的相貌。
唯有一點可以確認,男子身穿白衣,形似一個書生,可又不像是個普通書生,因為身強體壯,似乎有無窮無盡之力。
這個夢太過詭異,便是趙佶都不敢說。
關鍵年輕男子,高居皇帝之位,縱然看不見相貌,可是一雙眼睛,好似能夠看穿一切。
“白衣,書生,年輕人。我聽說王倫有個外號,名喚白衣秀士,是真的嗎?”趙佶再次問道。
梁師成打起十二分精神,他發覺今日的官家,明顯有些不對頭,越是這時候,越是要小心說話。
“江湖人的諢號,便是顯得自己很威風,當不得真。”梁師成小心翼翼道。
官家臉色陰沉,不滿道:“朕問你,是,還是不是!”
梁師成一哆嗦,趕忙道:“是,王倫的諢號的確叫白衣秀士!”
官家長嘆一聲,難道夢中那個人,真的是王倫嗎?
他坐在皇位,莫不是也是竊國之賊?
趙佶莫名一陣煩躁,突然又問:“我們與金國人的盟約,年初正月金國使臣曷魯讓朕履行合約,當時朕要處置方臘這群反賊,沒有答應履約。
此事讓朕深為難安。”
梁師成趕忙安慰道:“陛下無須憂慮,金人也好,遼人也好,都是見錢眼開的蠻族。
當下反賊方臘才是當務之急,陛下處置內務,肯定優于外部。”
趙佶想了想,心情寬松不少。
他重新回到書桌前,安神坐下,腦海中反復想著梁山與王倫。
“此子斷不可讓他壯大,否則山東必糜爛,恐為江山大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