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硝硝煙散盡后的杭城,秋桂的甜香終于穿透陰霾,漫進“初心如嫣”工作室的每一道縫隙。王詩嫣坐在露臺的桂樹下,指尖輕輕撫過微微隆起的小腹,那里正孕育著她與張子豪的孩子。夕陽將她的側(cè)影鍍上金邊,與七年前在蘇州大學圖書館前抱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少女影像悄然重疊,只是此刻裙擺下不再是輕盈的粉裙,而是沾著泥土痕跡的工裝褲。
懷孕后的王詩嫣將直播間搬進了農(nóng)戶的板栗林。她戴著張子豪親手編的草編帽,蹲在落葉堆里直播板栗采摘,隆起的腹部被寬松的粗布圍裙小心包裹。“大家看這顆板栗,外殼的絨毛是新鮮的標志。”她剝開帶刺的外殼,露出飽滿的果實,指尖蹭到的褐色絨毛落在圍裙口袋里——那里還揣著張奶奶寄來的安胎偏方,用曬干的桂花和紅糖熬制的暖湯食譜。
張子豪的辦公桌上多了本《孕期營養(yǎng)食譜》,扉頁貼著王詩嫣在菌菇棚直播的照片,她正踮腳查看菌絲生長,孕早期的孕吐反應(yīng)讓她臉色有些蒼白,卻依然對著鏡頭露出梨渦。技術(shù)部的小伙子們偷偷在她的直播設(shè)備里加裝了防摔支架,還編寫了自動提醒程序:“詩嫣姐,該坐下休息了”的彈窗會在直播滿兩小時后準時彈出。
預(yù)產(chǎn)期前一周,王詩嫣堅持完成最后一場助農(nóng)直播。鏡頭里,她靠在桂樹下,身后是農(nóng)戶們用稻穗編織的搖籃,里面鋪著張奶奶手繡的桂花褥子。“這個小生命會和所有真誠的農(nóng)產(chǎn)品一樣,在泥土的芬芳里長大。”她撫摸著腹部,突然皺眉——羊水破了。直播間瞬間被“快去醫(yī)院”的彈幕淹沒,而農(nóng)戶們早已開著三輪車等在菌菇棚外,車斗里鋪著剛收的棉花。
張子豪沖進產(chǎn)房時,手里還攥著農(nóng)戶連夜熬制的桂花紅糖。當嬰兒的啼哭響徹整個樓層,他看著王詩嫣汗?jié)竦念~發(fā),突然想起七年前在教學樓拐角,她發(fā)梢沾著的圖書館露水。護士將襁褓遞過來時,女嬰正握著小拳頭,指甲縫里似乎還帶著直播間的泥土氣息——那是她在媽媽肚子里就熟悉的味道。
孩子的百日宴選在蘇州平江路的老面館。張奶奶抱著嬰兒站在當年刻著“Z&W”的門板前,用熬糖的木勺輕輕敲擊銅盆:“咱給孩子取名‘念安’,念著初心,一生安寧。” 王強舉著舊攝像機記錄下這一幕,鏡頭里,念安穿著用菌菇棚廢布料改做的小旗袍,領(lǐng)口繡著張子豪用代碼符號拼成的桂花圖案。
深夜的育兒室里,王詩嫣給念安哼唱著改編的評彈小調(diào),手機突然亮起。是遠在肯尼亞的咖啡農(nóng)發(fā)來的視頻,他舉著剛采摘的咖啡豆,豆莢上還掛著晨露:“念安小寶貝,這是用你媽媽教的‘泥土濾鏡’拍的,蟲洞都看得清呢!” 視頻背景里,咖啡樹苗下埋著一個小鐵罐,里面裝著王詩嫣寄去的蘇州桂花香囊。
念安周歲那天,張子豪在工作室的桂樹下埋下一個鐵盒。里面有王詩嫣的大學課本、張子豪的第一份代碼手稿、王強拍的第一個紀錄片存儲卡,還有念安的胎發(fā)。“等你長大就會明白,”他對著女兒柔軟的頭發(fā)低語,“真誠就像桂樹的根,要扎在泥土里才能開花。”
此時的直播間里,劉菲菲正帶著農(nóng)戶們?yōu)槟畎簿幙?“成長桂環(huán)”,每一圈桂樹枝都來自不同國家的助農(nóng)基地。當念安搖搖晃晃地邁出第一步,扶著的正是用巴西咖啡木制成的學步車,車身上刻著各國文字的“真誠”,其中中文刻的是張奶奶的方言:“心要像桂樹根,扎在泥里才香。”
窗外的桂樹沙沙作響,將月光篩成碎片落在嬰兒床前。王詩嫣看著念安熟睡的臉龐,突然想起七年前那個被撞掉課本的午后。原來新生不僅是生命的延續(xù),更是初心在時光里的輪回——當念安的小手第一次觸摸到泥土,當她的鼻尖第一次嗅到桂花香,屬于“真誠”的故事,便在泥土與芬芳的交織中,開啟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