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里之外,斷裂的兵器,被鮮血浸泡著的殘肢零落在城頭和城下。
殘陽映照在斷成兩截的箭矢上面,落下斜斜的支影。
“這座城竟是李牧設下的餌,何其狡詐!”
李信站在城頭悲涼長嘆,舉目四望,部下無多。
而就算是這些僅存的部下,現在也都是身上帶傷,兵器卷刃,戰力大減。
再看城外,還有著茫茫多的趙國精銳合圍而來。
這是李牧派來的趙國邊軍精銳,其軍容整齊,氣勢如虹,如同巨獸張開了血盆大口,正要吞下城頭上面的殘軍。
此前李牧故意在李信這一方向露出破綻,讓他誤以為此城容易攻破,可截斷李牧后路。
卻不知,李牧竟然將這一整座城當做誘餌,任由其攻入其中,而后再以伏兵圍困。
為的,就是徹底吞掉他這一部,再集結力量,對付蒙武一部。
李信心頭有些絕望,如今他深入敵后,雖然成功占領了這座城,卻也再無退路。
以現在的兵力來說,恐怕支撐不了多久了。
而這個位置,蒙武和王翦也都無法支援趕來。
“援軍三日便到,死守此城!”
嘆息之間,李信突然雙目圓睜,精神如虎爆喝下令。
其部下頓時精神一震,打起精神,準備繼續應戰。
沒辦法,如果不如此欺騙,他們這一部恐怕支撐不過一天了。
李信只能假裝援軍三日便至,能撐一天是一天,盡可能消耗敵軍的兵力,也算是死前為國多做一些貢獻了。
……
攻趙戰事焦灼,軍報頻傳。
章臺宮大殿之上,嬴政拿著王翦和蒙武的軍報詢問百官。
“趙國上將軍李牧,領趙國邊軍抵御秦之銳士,上將軍王翦蒙武皆言無法速勝,故而獻上兩策。”
“一者,暗中出使賄賂趙國重臣,施展反間計,使趙王棄用李牧,臨陣換將,必能打敗趙軍。”
“二者,復用趙誠,以趙誠率領血衣軍為鋒,勢如破竹,攻下邯鄲。”
“諸卿以為何?”
前線戰事焦灼之事,諸臣都有所耳聞。
那李牧畢竟是趙國名將,多年來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大山,為趙國抵御了許多次秦國的攻伐,防守如此穩固,眾人都是有所預料。
聞聽嬴政所言,昌平君一部楚系官員面面相覷。
他們聽出了嬴政有要再次啟用趙誠之心,心中頓時升起了幾分警惕。
當下立刻有楚系官員站出來說道,“王翦將軍這反間計甚妙,李牧此人手握重兵,功高蓋主,早就為那趙王所忌憚了。”
“若是能夠拉攏趙國重臣,對趙王進獻讒言,以趙王遷之狹隘心胸,定然會忌憚不已,臨陣換將也是極為可能的。”
“至于復用趙誠,臣以為不妥,叛國之事還未曾查清,此時啟用,萬一趙誠率領血衣軍倒戈,豈不是正中趙國下懷?”
“臣亦贊同王翦將軍之策,至于蒙武將軍之策,恐怕是因為他與趙誠交好,想要借機徇私,復用趙誠。”
“更有甚者,蒙武將軍可能會為了陛下能夠復用趙誠,而消極怠工,故意在戰場之上頻頻受挫,以我大秦將士之性命換取復用趙誠之機,其心可誅,請陛下徹查蒙武!”
“臣附議……”
嬴政聽著面色不變,心中卻是涌起殺意來。
這楚系官員真是越來越肆無忌憚,誣陷趙誠還不算,還想要牽連蒙武!
若非他早知道內情,真被這些人欺騙了,豈不是要釀成大錯。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尤其是在這種前線征戰的時候,若是嬴政因為這些人的懷疑去懷疑調查蒙武,必使將士心寒。
前線士氣恐怕會一落千丈。
屆時戰事豈會有大勝之理?
昨夜他已經接到趙誠密報,血衣軍已經渡過漳水,直逼邯鄲。
要不了多久,邯鄲就能夠攻破。
此時詢問王翦和蒙武的兩策,不過是試探這些官員罷了。
見嬴政沉默,面無表情。
昌平君心說必須斷絕趙誠復起的可能,于是越眾而出。
“陛下,臣亦認為王翦將軍之策甚妙,而蒙武將軍所言不妥。”
“近日以來,多聞潁川郡風議,前大將軍趙誠,日以繼夜飲醇酒、狎倡優,府中管弦不絕,郡縣事務盡拋腦后。”
“臣初聞之,亦曾謂其“困厄而自棄”,然細思極恐,趙誠起于行伍,殺伐而至上將軍,爵至大良造,性剛猛如烈火,昔年攻韓時,銳意何堅?”
“豈會因一貶而淪為酒囊飯袋?”
“結合密信謀叛一事,臣頓時心驚肉跳。”
“潁川者,韓之舊都所在,韓民未附,遺臣潛藏,本是心腹之患。趙誠雖未久掌兵權,但其在軍中威望如山,三軍上下,無不對其敬仰至極。”
“今其“沉湎酒色”,恐非真頹唐,而是以醉態掩其野心。”
“日后或暗聯韓之殘孽,謀復故國;或結納軍中私黨,待時而動。昔日白起功高,秦昭襄王猶慮其為亂,終除之而安社稷。”
“今趙誠之威望,遠勝白起之于昭襄王時,潁川之險,更甚邯鄲之側。”
“莫說復用趙誠攻趙,即使是任由他這樣下去,依然危機暗藏。”
“若其一旦幡然,振臂一呼,潁川必亂,韓地舊民響應,軍中舊部動搖,六國余孽乘勢而起,則陛下滅韓之功毀于一旦,關東大局危在旦夕!”
“所謂斬草須除根,趙誠今日之“自棄”,未嘗不是他日反噬之伏筆。”
“臣非因私怨攻訐,實乃為大秦社稷計。愿陛下察其偽態,斷其隱患,速下決斷。”
“或可征其回京,明正典刑。或密令潁川郡守,除其羽翼,絕其生機。唯有如此,方能永絕韓地之患,震懾軍中,使六國知陛下威不可犯,天下早日歸心。”
如此狠絕的誅心之言,讓嬴政都是眉頭微皺。
而這時,昌平君身后的楚系諸臣卻是接連附議。
一時間,請陛下永絕后患的聲音絡繹不絕。
就在這時,殿外腳步聲匆匆而至。
郎中令捧著軍報疾奔而來,“陛下,陛下!”
“前線將軍趙誠軍報,邯……邯鄲克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