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向北在頭一年的時候,就已經對河南的各個縣進行過廣泛的宣傳。
他告訴那些難民們,如果實在沒有辦法活下去,可以拖家帶口地投奔山東。
從去年開始,就已經有不少河南的難民踏上了前往山東的路途。
而隨著今年這場巨大災難的降臨,越來越多的河南難民涌入了濟南。
這些難民們面容憔悴、衣衫襤褸,他們帶著對生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迷茫,一路艱辛地來到了這座陌生的城市。
向北精心策劃了一項龐大的救濟計劃,他在山東到河南的十幾條道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立一個救濟點,總共設置了數百個之多。
更令人驚訝的是,向北竟然還將不少救濟點直接設立在了河南鬼子的防區內。
這一舉動無疑引起了日軍的強烈反對,他們絕對不會輕易讓向北在自己的地盤上搞這些事情。
然而,向北早有應對之策,向北手里握著鬼子的軟肋,皇子在我手里,我怕誰?
畢竟現在向北有求于鬼子,還是給了鬼子足夠的臉面。
并承諾這些救濟點絕對不會有武裝人員的出現,同盟軍也不會進入日軍的防區,日軍最終才勉強同意了向北的提議。
為了確保救濟行動的順利進行,向北還制定了嚴格的規定。
他深思熟慮后,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規定河南的災民每天只能在一個救濟點享用一餐。
之所以這樣安排,主要是擔心難民們會賴在一個救濟點不愿前行。
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那么向北精心策劃的所有計劃都將被徹底打亂。
畢竟,這里有食物供應,而且距離河南老家也比較近,誰還會愿意繼續踏上漫長的遷徙之路呢?
盡管大家都聽說前方還有其他救濟點,但對于這些飽受饑餓折磨的難民來說,沒有親眼見到,他們根本就不會相信。
然而,正是那股對吃飽飯的強烈渴望,支撐著他們一步一步地艱難前行,最終走進山東的各個地區。
向北心里很清楚,經過去年的宣傳,今年至少會有一半的河南人選擇逃往山東。
這意味著,即使只有一半,也將有多達 1500 萬的難民涌入山東。
要知道,無論是在這個時代,還是在后世,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都會給,任何一個地區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住房、飲食、治安、就業以及防疫等問題,無論放在哪個地區,都是難以承受之重。
向北打算將這1000多萬人分散到七八個地區的,這樣能最大程度的減少,外來難民對當地社會的沖擊。
就這樣,災民們一路靠著救濟點提供的食物,艱難地向山東行進。
雖然路途遙遠,但有了這些救濟點的支持,他們終于成功抵達了目的地。
僅僅依靠一個濟南顯然無法容納如此眾多的難民。
于是,向北通過合理布局救濟點,將難民分流到了徐州、菏澤、棗莊、聊城以及濟南等地,使得各個地方都能夠分擔一部分壓力,共同應對這場巨大的難民潮。
這些區縣與河南相鄰,距離相對較近。
然而,對于那些只能依靠雙腳艱難前行的難民們來說,這段路程依然充滿了無盡的艱辛和困難。
如果不是同盟軍設立了如此眾多的救濟點,恐怕很多人都難以在漫長的逃難途中幸存下來。
然而,盡管有這么多的救濟點和援助措施,仍然有很多人因為長時間的饑餓而面容憔悴、身形消瘦。這讓人深感痛心,也更加凸顯出救災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向北去年在漂亮國帶回了整整 200 萬噸糧食!
這也是向北為這次難民潮特意準備的,當初還購入了10萬噸的腌制肉類,
向北特意從中抽調了1.5萬噸,別看這批肉制品這么龐大,分到1500萬人里面。
每人才分到兩斤肉,而且這兩斤肉還要分成兩個月吃,你可以想象能吃到多少肉。
向北算過,即使將全河南的人口的一半都遷移到山東,只要大家節約著食用這些糧食,順利度過災年應該不成問題。
回想起前世的慘狀,河南曾經有多達 300 多萬人在饑荒中餓死。
而這一世,向北雖然不敢夸口能夠徹底改變歷史,但他堅信,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至少能夠挽救幾十萬人的生命,讓他們免受饑餓的折磨。
同盟軍的這一偉大善舉,贏得了全國人民的高度贊譽和欽佩。
那個原本就威風凜凜的陳大帥,如今更是聲名遠揚。華夏人民對他充滿敬意,甚至賦予了他一個全新的稱呼——“悲帥”。
這個“悲”字,并非悲傷之意,而是指他悲天憫人的情懷。人們親切地尊稱他為“北帥”,以表達對他的敬重和喜愛。
當然,向北也將真金白銀揮灑出去,向北認為這才是這筆錢該花的地方。
他的善舉完全配得上人們對他的贊美,向北也真正明白了蜘蛛俠里的那句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而河南的這批難民也沒有辜負北帥的期望,他們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積極向上的態度。
大批的青壯年紛紛響應號召,有的選擇參軍入伍,為同盟軍和華國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有的則投身工廠,通過辛勤勞動創造價值;
還有的在救濟點找到了工作,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和家人;更有一些人勇敢地去開墾荒地,為未來的生活打下基礎。
無數的災民都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華夏精神。
作為北帥,向北不僅關注著難民們的生活狀況,還親自帶領小棠和喬慧前往救濟點慰問災民。
他親切地與災民們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并將同盟軍的上萬頂帳篷捐獻出來,為災民們提供一個遮風擋雨的住所。
趙小英和馬大叔更是對災民的艱辛生活感同身受。
他們主動擔任義工,經常前往救濟點幫忙,盡自己所能為災民們提供幫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