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的光暈流轉,驅散了奉天殿內因朱元璋“護犢子”宣言而殘留的些許輕松。
那冰冷的、帶著某種特殊腔調的聲音再次響起,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巨石:
【公元1521年,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南巡途中,于清江浦垂釣。龍舟傾覆,帝落水。】
畫面隨之切換:
浩渺江面,裝飾華麗的龍舟在混亂中劇烈搖晃,身著明黃便服的朱厚照身影在船舷一閃,伴隨著近侍驚恐的尖叫,噗通一聲墜入渾濁的江水!
岸上隨行官員、侍衛亂作一團,呼喊聲、落水聲、船體碰撞聲交織成一片。
“啊!”馬皇后失聲輕呼,手帕掩住了口。朱元璋眉頭驟然鎖緊,身體微微前傾。
朱棣、朱標的心也瞬間提了起來。
徐達、馮勝等老將更是下意識握緊了拳頭,仿佛能感受到江水的刺骨寒意。
天幕畫面一轉,已是鑾駕回京。
場景壓抑而匆忙。躺在巨大龍輦中的朱厚照,臉色是一種不正常的潮紅,裹著厚厚的錦被,卻仍在瑟瑟發抖,嘴唇干裂,眼神時而渙散時而透出焦躁。
畫面掠過匆匆進出寢宮的太醫身影,一個個眉頭緊鎖,神色凝重。
那旁白的聲音帶著一種刻意的、引人探究的疑惑:
【落水受驚受寒,本非致命。然帝回京后,病情急轉直下,竟至沉疴不起。太醫束手,或言‘熱癥內侵’,或言‘元氣大傷’,所開方劑,多以金石燥熱之藥為主……】
畫面特寫:一只枯瘦的手(象征太醫)將一包研磨好的、閃爍著可疑金屬光澤的藥粉(朱砂、鉛霜之類),倒入沸騰的藥罐。藥汁翻滾,顏色詭異。
“熱癥?內侵?”朱元璋猛地從鼻子里哼出一聲,帶著濃重的質疑。
他戎馬一生,什么傷沒見過?落個水,能要了壯年皇帝的命?
還是在他剛剛展示過“威武大將軍”的勇武之后?
老朱渾濁的眼中,疑云如同實質般翻滾。
朱棣的臉色也陰沉下來,緊盯著天幕中那碗翻滾的詭異藥汁,仿佛要從中看出端倪。
藍玉抱著胳膊,嘴角掛著毫不掩飾的冷笑,低聲道:“呵,落水沒死成,回京倒‘病’死了?這病……來得可真是時候!”
天幕的節奏陡然加快,帶著一種殘酷的必然: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崩于豹房,年僅三十一歲。廟號武宗。】
“崩”字一出,如同喪鐘敲響!奉天殿內一片死寂。
盡管早有預感,但當這殘酷的事實被天幕冰冷宣告,尤其是想到天幕不久前還展示過那個活蹦亂跳、給自己封官的年輕皇帝,巨大的反差還是讓所有人心中一沉。
馬皇后眼中閃過一絲痛惜,輕輕嘆息。
朱棣閉上眼,腮幫子繃緊。
朱元璋放在龍椅上的手,猛地攥成了拳頭,骨節發白。
然而,天幕的“探究”并未結束。畫面迅速切換,呈現出正德死后截然不同的景象:
【武宗駕崩,身后之名狼藉。史載其‘耽樂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
一幅幅經過后世文人“藝術加工”的畫面閃過:朱厚照在豹房與伶人狎昵(模糊處理)、在民間強搶民女(演繹)、在朝堂上毆打大臣(夸張)……與之前那個英氣勃勃、敢于出關的“朱壽”形象判若兩人。
旁白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引導:
【探究其身后污名之根源,其一:文臣集團深惡其不受控,視其為破壞‘祖制’、挑戰文官權威之禍首,亟需將其釘于昏君之柱,警示后世帝王。】
畫面特寫:
一群身著緋袍、道貌岸然的文官圍坐,對著寫滿朱厚照“罪狀”的史稿指指點點,臉上帶著深惡痛絕和一種“撥亂反正”的使命感。
其中一人,赫然是曾在天幕中激烈反對朱厚照南巡、后被“梃杖”過的老臣形象。
【其二:武宗無子。繼承大統者,乃其堂弟,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嘉靖帝)。】
畫面切換:
一個面容沉靜、眼神卻帶著幾分疏離和算計的少年(朱厚熜)在湖北安陸的王府中被宣讀遺詔,臉上并無多少悲戚,反而隱隱透著一絲壓抑的興奮。
隨即畫面又轉回北京,新帝登基大典,文官們山呼萬歲,神情中充滿了對新朝、對一位“正常”皇帝(至少他們期望如此)的期待。
“無子……堂弟繼位……”
藍玉的聲音帶著一種洞察世事的冷酷和嘲諷,在寂靜的大殿中格外刺耳,
“嘿!這就難怪了!沒親兒子的皇帝,死了連條野狗都不如!臟水想怎么潑就怎么潑!新皇帝不是他親生的,巴不得把這前任的名聲搞臭,好顯得自己才是天命所歸!那些文官老爺們,更是逮著機會使勁踩,生怕再來個不聽話的‘大將軍’!”
他這話,如同冰冷的匕首,剖開了權力更迭下最**裸的殘酷邏輯。
馮勝、耿炳文等勛貴臉色鐵青,雖然不喜文官,但藍玉這番直指新帝和文官集團聯手“抹黑”先帝的言論,還是讓他們感到了徹骨的寒意。
原來后世皇權的更迭,竟已陰暗至此?文官的力量,竟已能左右史筆,操控帝王身后名?!
朱元璋的臉,已經陰沉得能滴出水來。
他死死盯著天幕上那些文官修改史稿、指點江山的畫面,又看看那個在安陸接到遺詔、眼神疏離的少年朱厚熜。
一股比得知正德死訊本身更強烈的、冰冷的恐懼感,如同毒蛇般纏繞上他的心臟!
他親手打造的江山,他寄予厚望的子孫,在后世,竟會被這樣一群舞文弄墨的“士誠小人”如此肆意地擺布、污蔑!連死,都不得安寧!
這股冰冷的恐懼,瞬間轉化成了滔天的怒火和遷怒!
“好!好得很啊!”朱元璋的聲音不高,卻如同九幽寒冰,每一個字都帶著刮骨的殺意。
他緩緩地、極其緩慢地從龍椅上站了起來。高大的身影在御座前投下巨大的陰影,籠罩了整個奉天殿。
他那雙鷹隼般的眸子,不再看天幕,而是如同兩道燒紅的烙鐵,緩緩地、一寸寸地掃過殿下肅立的群臣。
目光所及,尤其是那些身著緋袍、以文采謀國的文官隊列,空氣仿佛瞬間被抽空!
“咱算是看明白了!”朱元璋的聲音陡然拔高,如同驚雷炸響,震得殿內梁柱簌簌落灰,“后世子孫怎么死的?是被水淹死的?是被藥毒死的?都不是!”
他猛地一指天幕,指尖因為憤怒而劇烈顫抖,“是被你們這些……這些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讀書人’!用筆桿子!用唾沫星子!活活給逼死!給罵死!給寫死的!”
“撲通!”“撲通!”
朱元璋話音未落,所有文官們已經承受不住這直指靈魂的滔天威壓和殺意,雙腿一軟,直接癱跪在地,抖若篩糠,汗如雨下,連求饒的話都說不出來。
更有甚者,褲襠處迅速洇開一片深色的濕痕,腥臊之氣隱隱彌漫開來!
那些老成持重的文臣,如六部尚書等人,雖然還能勉強站立,但也是臉色慘白如紙,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滾而下,官袍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緊緊貼在身上。
他們深深地低著頭,恨不得將腦袋埋進地磚里,承受著洪武大帝那如同實質般的、要將他們千刀萬剮的怒火!
每個人都感覺脖頸后面涼颼颼的,仿佛下一刻,洪武爺那把沾滿了胡惟庸、李善長(未來)等同僚鮮血的屠刀,就要落到自己頭上!
他們心中只剩下一個念頭:完了!陛下這是要拿我們給后世子孫立規矩了!
整個奉天殿,如同冰窟。
只有朱元璋粗重的喘息和文官們牙齒打顫的咯咯聲在回蕩。
武將勛貴們(包括藍玉)此刻也屏息凝神,不敢發出半點聲響,生怕引火燒身。
朱標臉色煞白,想開口勸解,卻被朱元璋那山崩海嘯般的怒意壓得動彈不得。
朱棣看著那些癱軟在地的文官,又看看暴怒的父皇,眼神復雜,心中對后世文官集團的忌憚也攀升到了頂點。
就在這肅殺到令人窒息的氣氛中,一只溫暖而堅定的手輕輕按在了朱元璋緊握的、青筋暴起的拳頭上。
是馬皇后。她沒有說話,只是用眼神傳遞著無聲的勸慰和提醒。
朱元璋布滿殺氣的目光與馬皇后平靜而憂慮的眼神在空中交匯,他胸膛劇烈起伏了幾下,那股幾乎要噴薄而出的屠戮沖動,才被勉強壓了下去。
但他掃視文官的眼神,依舊冰冷刺骨,充滿了毫不掩飾的警告和……秋后算賬的意味。
錢塘江畔,草廬依舊。
天幕的光芒將正德落水、暴斃、身后污名的種種投射在粼粼江水之上。
施耐庵和羅貫中師徒二人并肩立于窗前,默默看著。
當看到朱厚照落水掙扎的畫面時,羅貫中眉頭微蹙。
當看到太醫倒入那閃爍著詭異光澤的藥粉時,他眼中閃過一絲了然。
當看到文官們圍坐修改史稿、將朱厚照描繪得面目全非時,他嘴角勾起一抹近乎冷酷的嘲諷。
“果然如此。”羅貫中的聲音平靜無波,聽不出多少情緒,“落水是引子,無子是根本,新帝默許,文官執筆……一出標準的‘龍馭賓天,身后污名’的戲碼。”他像是在點評一段與己無關的戲文。
施耐庵花白的眉毛動了動,渾濁的目光從天幕移開,緩緩低下頭,看著被徒弟撕碎、散落一地尚未清掃的《三國》殘稿。那些雪白的紙片,如同未寒的尸骨。
“翻爛了二十四史,”施耐庵的聲音蒼老而沙啞,帶著一種閱盡滄桑的疲憊和洞明,“鴆殺、暗箭、落水驚駕、丹藥金石……哪一頁沒有浸透龍血鳳髓?哪一朝的龍椅下,不是累累白骨和潑天的臟水?”
他頓了頓,彎下有些佝僂的腰,伸出枯瘦的手,從冰涼的地面上,一片,一片,慢慢地拾起那些被撕碎的紙頁。
“只是,”他直起身,將揉成一團的殘稿緊緊攥在手心,目光再次投向天幕,投向歷史長河中無數個“正德”模糊的身影,聲音里帶著一絲罕見的、近乎悲憫的喟嘆,“能將這千年不變的老戲,唱得如此……‘新鮮’,如此……殺意盈胸的,這朱厚照,也算是獨一份了。”
他搖了搖頭,不再看天幕,轉身走向書案,將手中那團沾了塵土的碎紙,輕輕丟進桌角的火盆里。一點火星跳起,迅速吞噬了那些試圖描繪奸雄的文字。
“血墨寫不盡,權柄噬人心。”施耐庵的聲音低沉下去,仿佛自語,“罷了,罷了。”
羅貫中最后瞥了一眼天幕上定格的正德“罪狀”,也漠然轉身。
江風灌入草廬,吹動案頭未寫完的書稿,嘩嘩作響,如同歷史深處無數冤魂不甘的低語。
師徒二人再無言語,各自坐下,一個整理《水滸》殘卷,一個攤開新紙,筆尖懸停,卻久久未能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