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流轉,映出洪熙元年七月的北京紫禁城。
仁宗朱高熾新喪的氣息尚未散盡,新帝朱瞻基已身著龍袍,端坐于御座之上。年輕的皇帝眉宇間帶著初掌大權的銳氣,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凝重。
畫面切換至山東樂安州,漢王府邸。
朱高煦一身親王常服,卻掩不住眉宇間的陰鷙與躁動。他伏案疾書,筆鋒時而凌厲,時而斟酌。
數份奏章很快寫好,內容皆是請求朝廷施行某些看似“利國安民”之策——減免樂安州部分賦稅、疏浚境內某條河道、允許藩王衛隊協助剿滅境內流寇……字里行間,透著一種小心翼翼的試探。
奏章快馬送入京師,直達御前。
天幕鏡頭聚焦于年輕的宣德皇帝朱瞻基。他展開漢王的奏章,目光掃過,嘴角緩緩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弧度。
他放下奏章,對侍立一旁的閣臣楊士奇、楊榮等人,用一種輕松中帶著洞悉的口吻說道:
“永樂年間,皇祖(朱棣)常在朕父(朱高熾)與朕面前提起這位漢王叔。”
朱瞻基的聲音透過天幕傳來,清晰入耳,“皇祖言道:‘此子心性未定,常有異志,宜深防之。’”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奏章,“然父皇仁厚,待其甚篤,恩賞不斷。如今漢王叔所奏,若果出至誠,則昔日之異心已革除,朝廷自當嘉納,順從其請。”
言罷,朱瞻基提筆,在奏章上批了鮮紅的“準”字。并命有司立即執行,更親筆寫了一封措辭溫和、帶著嘉許與期許的回信,快馬送往樂安。
“皇祖早有言,此叔終懷異!”這輕飄飄的一句話,如同驚雷,炸響在洪武十三年!
尤其是燕王府涼亭下的燕王朱棣,臉色瞬間變得極其難看。天幕上的“皇祖”朱棣,竟如此評價自己的兒子朱高煦!
而更讓他心驚的是,自己未來這個孫兒朱瞻基,年紀輕輕,心機竟如此深沉!他明知朱高煦有異心,卻故意準其所請,還寫信安撫……這分明是欲擒故縱!是在學鄭莊公啊!
樂安州漢王府,朱高煦接到了宣德皇帝的回信和“準奏”的批復。看著那言辭懇切、充滿“信任”的信箋,朱高煦緊繃的臉上終于露出一絲如釋重負的獰笑。
“小皇帝……終究是嫩了點!瞻前顧后,畏首畏尾!”他將信紙狠狠拍在案上,眼中兇光畢露,“看來那夜追殺他之事,他并未察覺,或者……不敢深究!”
他猛地站起身,對著心腹將領低吼道:“傳令!加緊準備!招兵買馬,囤積糧草!機會……快來了!”
--
時間飛逝,天幕流轉至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
金陵城(此時南京為留都),一場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屋宇傾頹,煙塵四起,百姓驚慌失措,朝廷震動。消息如同插了翅膀,迅速傳遍四方。
樂安州,漢王府內。朱高煦接到南京地震的急報,眼中爆發出狂喜的光芒!
“天助我也!”他猛地一拍桌案,霍然起身,臉上是毫不掩飾的猙獰與野心!“傳檄天下!”
很快,一份措辭激烈、充滿了“大義凜然”的檄文從樂安發出,傳檄四方:
“我太祖高皇帝,定制垂憲,法度森嚴!然自仁宗以來,奸佞當道,敗壞朝綱!竟敢違背洪武、永樂舊制,濫賜文臣誥敕封贈,耗費國帑!更有甚者,竟于南京大修南巡殿宇,窮奢極欲,勞民傷財!此皆奸臣夏原吉等蠱惑圣聽,蒙蔽天子所致!今南京地動,此乃上天示警!本王高煦,受封太祖血脈,不忍見祖宗基業毀于奸佞之手!特舉義旗,清君側!誅夏原吉等奸佞,以正朝綱!以謝天下!”
“清君側”!
這個曾經被朱棣用來起兵靖難、攪動天下的旗號,此刻竟被他的次子朱高煦,原封不動地拾起,矛頭直指自己的親侄子——宣德皇帝朱瞻基!
檄文所到之處,天下嘩然!
--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前,更是死寂一片。所有人都被這極具諷刺意味的一幕驚呆了。
燕王府內燕王朱棣一會兒看著天幕上兒子那打著“清君側”旗號造反的模樣,一會兒又看看才兩個月的次子,臉色鐵青,拳頭捏得咯咯作響,一股難以言喻的羞怒和寒意從心底升起。
天幕畫面切回北京紫禁城。
宣德皇帝朱瞻基看著樂安送來的檄文,臉上并無多少意外,反而是一種“果然如此”的冰冷。他隨手將檄文擲于御案,聲音平靜卻帶著帝王的威壓:
“漢王高煦,果然反了。”
“眾卿,議一議吧。誰可領兵,討平此逆?”
殿內群臣議論紛紛。片刻,一位勛貴出班奏道:“陛下,陽武侯薛祿,久歷戰陣,勇猛善戰,可為主帥!”
“陽武侯薛祿?”朱瞻基目光掃向武將班列中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剛毅的老將(天幕顯示未來形象)。
就在這時,文臣班列中,一位身著緋袍、氣質沉穩的中年官員——大學士楊榮,疾步出列,聲音清朗而急切,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
“陛下!萬萬不可!”
楊榮對著宣德帝深深一揖,抬起頭,目光炯炯,一字一句,如同重錘敲打在殿內每個人的心頭:
“敢問陛下,難道忘了當年——李景隆的故事了嗎?!”
李景隆!
這三個字,如同九霄雷霆,帶著跨越時空的巨大嘲諷和冰冷寒意,不僅在天幕上的永樂朝大殿中炸響,更狠狠地、精準無比地劈進了洪武十三年奉天殿曹國公李文忠的耳中!
“噗——!”
一直強壓著翻騰氣血、臉色鐵青的李文忠,在聽到這誅心之問的瞬間,再也無法抑制!一股腥甜直沖喉頭,他猛地噴出一口殷紅的鮮血!身體劇烈搖晃,若非身旁同僚眼疾手快扶住,幾乎當場栽倒在地!
“逆子……逆子啊!!”李文忠雙目赤紅,布滿血絲,死死盯著天幕,發出如同受傷野獸般的悲憤低吼!
他一生戎馬,功勛卓著,位極人臣,卻萬萬沒想到,自己一世英名,竟會被那個不成器的兒子李景隆徹底葬送!
靖難之役“放水”的恥辱,將成為釘在李家門楣上永遠無法洗刷的污點!哪怕再過百年、千年,只要有人想起“放水主帥”、“誤國內奸”,李景隆這三個字,就是最現成、最恥辱的注腳!
這份恥辱,連帶著他這個父親,也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此刻,他恨不得插翅飛到武昌,親手結果了那個孽子!
與此同時,燕王府二門外,值夜的親衛薛祿(未來陽武侯),正裹著皮襖靠在冰冷的墻壁上打盹。
天幕的光芒和聲音將他驚醒。他迷迷糊糊地聽著,當聽到自己未來會被封為“陽武侯”時,心頭剛涌起一絲狂喜,緊接著就聽到了楊榮那句石破天驚的“陛下豈忘李景隆舊事?”以及陽武侯薛祿被否決為主帥的后續。
薛祿猛地一個激靈,睡意全無!冷汗瞬間浸透了內衫!
陽武侯?!主帥?!
他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腰間粗糙的佩刀,再看看天幕上那位威風凜凜的“未來自己”……一股巨大的后怕和慶幸瞬間淹沒了他!
“我的老天爺……”薛祿拍著胸口,心有余悸地喃喃自語,對著天幕上那位楊榮大學士的方向,恨不得磕個頭,“多謝楊大人!多謝楊大人救命之恩啊!”
他太清楚了!去打漢王朱高煦?那是什么差事?贏了,打的是皇帝的親叔叔,功勞大打折扣;輸了?或者像耿炳文那樣自己全家老小都得跟著玩完!
就算自己像李景隆那樣暗中給漢王朱高煦放水,但仍然免不了功高震主或者被猜忌,轉眼就能被軟禁至死,連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這燙手的山芋,這要命的陽武侯爵位!薛祿看著天幕,心中只剩下一個念頭:
“這陽武侯……誰愛當誰當去!老子……老子還是安安穩穩當我的親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