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風如同無形的鞭子,抽打著奉天殿前廣場上肅立的洪武君臣。天幕高懸,這一次的光影卻割裂得驚心動魄,如同將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粗暴地縫合在一起。
左半幅,是傾盡國力堆砌的極致繁華。
龍江關水門在冬日稀薄的陽光下洞開,接納著來自深海的龐然巨物。
鄭和的寶船艦隊緩緩駛入,如同移動的鋼鐵山巒,硬生生擠占了半幅天幕。巨大的船身雕梁畫棟,九桅巨帆鼓脹如云,遮天蔽日,其上繡著的金色蟠龍在風中猙獰欲飛。
甲板上堆積如山的,是足以晃花人眼的奇珍:雪白溫潤的象牙捆扎成垛,斑斕奪目的寶石在粗糙的木箱里流淌著虹光,甚至還有一頭被鐵鏈鎖住、躁動不安的“麒麟”(長頸鹿),引來岸上人群陣陣驚惶又好奇的騷動。
碼頭之上,烏泱泱跪伏著奇裝異服的異邦使臣,高鼻深目者有之,卷發黧黑者有之,他們以夸張的姿勢匍匐在地,用生硬古怪的腔調齊聲高呼,聲浪透過天幕傳來,帶著一種令人窒息的喧囂:“永樂大帝!四海共主!萬壽無疆!”
這呼喊,與其說是敬畏,不如說是對絕對權力與財富的頂禮膜拜。每一艘寶船,每一件珍寶,每一個匍匐的身影,都在無聲地宣告著一個帝王超越漢唐的虛榮。
--
右半幅,卻是敲骨吸髓后的煉獄人間。
視線陡然南移,落在大明疆域的西南邊陲——廣西柳州。沒有陽光,只有鉛灰色的天幕低垂,壓著焦黑冒煙的田野和坍塌的茅屋。土地龜裂,寸草不生,餓殍的輪廓在荒草叢中若隱若現。
一群面如菜色、形銷骨立的農夫,眼中燃燒著絕望的火焰,他們手中沒有農具,取而代之的是熊熊燃燒的稅冊和削尖的竹矛!一面用破布歪歪扭扭寫就的“抗捐求生”大旗,在滾滾濃煙中獵獵作響,與遠處地平線上官軍森冷如林的刀槍箭簇形成絕望的對峙。
鏡頭殘酷地推進,聚焦在一個坍塌的谷倉旁:一個瘦得只剩下骨架的孩子,蜷縮在冰冷的灰燼里,小手徒勞地在滾燙的余燼中扒拉著,試圖尋找一粒未被燒焦的救命糧。他喉嚨里發出幼獸瀕死般的嗚咽,與風中傳來的、遠處婦孺撕心裂肺的哭嚎和兵刃撞擊的刺耳銳響混雜在一起,匯成一支地獄的挽歌,狠狠刺穿著每一個觀看者的神經。
--
“這……這……”勛貴班列前方,長興侯耿炳文這位以善守著稱、深知民力為守城根本的老將,此刻花白的胡須都在微微顫抖。
他指著天幕上那割裂的景象,聲音干澀發緊,帶著難以置信的沉痛:“寶船入港,萬邦來朝……何等風光!可這風光的底下,竟是柳州的……白骨露野,易子而食?!”
他身邊的武定侯郭英臉色鐵青,緊抿著嘴唇,目光死死釘在柳州那面“抗捐求生”的破旗上,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經征戰過的、那些被元末暴政逼反的赤地千里。
這些見慣了沙場血火的老帥,此刻卻被這民生凋敝的慘景震得心頭發寒。繁華與死寂,強盛與崩壞,被這天幕硬生生撕裂開來,血淋淋地呈現在眼前。
--
文臣班列前端,戶部尚書滕毅的身影如同一尊凝固的石像。寬大的緋色官袍袖中,一卷翻得起了毛邊、書頁泛黃的《漢書》被他枯瘦的手指死死攥住,指節因過度用力而根根泛白,微微顫抖著。
他的目光沒有看那奢華的寶船和匍匐的使臣,而是死死鎖在柳州那焚毀稅冊的沖天火光和扒食灰燼的孩童身上。那瘦骨嶙峋的孩子,仿佛與史書上記載的漢武帝末年“民賣爵贅子以接衣食”、“城郭空虛,民多流亡”的慘景重疊在了一起。
袖中的《漢書·食貨志》變得滾燙沉重,仿佛有太史公悲憤的嘆息透過書頁傳來。漢武故事,前車之鑒!北逐匈奴,鑿空西域的赫赫武功背后,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觸目驚心!眼前這天幕上的“永樂盛世”,不過是歷史車輪下又一次殘酷的輪回!一種巨大的恐懼和無力感攫住了這位掌管大明錢糧的戶部老尚書,讓他幾乎窒息。
--
畫面急轉,切入金陵深宮——東廠番子如夜梟般穿梭于詔獄回廊,鐵鏈拖地聲刺耳欲聾;錦衣衛鎮撫司內烙鐵灼肉的青煙混著慘嚎,從窗縫滲出;一卷卷謄抄著“誹謗君父”“暗通藩王”的罪狀密檔,流水般呈遞至永樂帝的御案前。
而此刻因為奉天殿著火一直沒錢重修,皇帝只能在一座小得多的宮殿暖閣內辦公,朱棣的三個兒子正跪在冰冷金磚上:太子朱高熾面色蒼白,冷汗浸透中衣;漢王朱高煦梗著脖子,眼底翻涌著不甘的戾氣;趙王朱高燧垂首縮肩,指尖卻神經質地摳著蟒袍繡紋。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內——
“陛下!”都御史景清猛地踏前一步,緋袍因激憤而簌簌抖動。
他指著天幕上三子跪地的畫面,聲音如同淬火的刀鋒,割開奉天殿的死寂:“漢武晚年巫蠱之禍,長安喋血數萬!根源何在?窮兵黷武致海內虛耗,奸邪乘隙構陷東宮!”
他目光如電,直刺天幕上錦衣衛刑具的特寫:“今觀永樂之世,何其酷肖!為彈壓四方,永樂帝乃設東廠如群鼠窺伺,縱錦衣衛如虎狼橫行!詔獄夜哭,白綾懸梁,多少忠良成‘巫蠱’之下的戾太子冤魂?!”
他猛地轉身,朝御階上朱元璋重重叩首,額角觸地有聲:“更可怖者,乃在天家蕭墻!太子仁弱而漢王跋扈,趙王陰鷙!三龍奪嫡之局已成!陛下請看——”
景清手指顫抖地指向天幕上朱高煦眼中那毫不掩飾的野心,“此子神情,與當年燕王劉旦(漢武帝第三子,謀反)覬覦神器時何異?!若國本動搖,兵連禍結,則柳州民變未平,北京宮闕恐先染血!此非臣危言聳聽,乃漢武血淚斑斑之殷鑒!”
刑部尚書沈立本須發皆張,抱笏出列。他袖中滑落一份謄抄的漢史奏章抄本,正是《輪臺罪己詔》殘篇?!氨菹?!”沈立本聲音沉痛如喪鐘,“漢武征伐一生,晚年終悟‘擾勞天下,非所以安民也’,乃有輪臺之悔!然太子已歿,國本傾頹,縱有悔意,社稷已傷!今觀永樂:柳州烽煙是其‘輪臺警鐘’,然其可曾止戈?可曾恤民?”
他展開抄本,斑駁墨跡與天幕上錦衣衛刑具寒光交疊:“不!其以廠衛羅織大獄,塞天下悠悠之口!以三子奪嫡之險局,續巫蠱禍國之危途!長此以往,恐非止民變!待永樂龍馭上賓之日,便是漢王效法燕王(指朱棣本人),再演‘靖難’之時!屆時刀兵再起,席卷南北,大明元氣……將喪盡于朱室叔侄鬩墻之中??!”
沈立本悲愴的余音在殿中回蕩,文臣隊列一片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釘在天幕上那割裂的畫面:
左半幅,番邦使臣進獻的寶石麒麟在陽光下璀璨奪目;
右半幅,詔獄血痕未干,三皇子跪地的金磚反射著幽冷的寒光。
萬國來朝的虛榮,終究蓋不住東廠詔獄的血腥與蕭墻之禍的陰云。漢武晚年的悲劇輪回,正裹挾著柳州百姓的哭嚎與金陵深宮的暗流,向著煌煌永樂盛世,發出無聲而猙獰的冷笑。
--
“唉……”
一聲悠長、沉重得仿佛承載了千年興衰的嘆息,從龍椅之上傳來,瞬間壓下了殿前所有的竊竊私語與沉重呼吸。
朱元璋緩緩站起身,他不再看天幕上那虛幻的“永樂盛景”,渾濁卻依舊銳利如鷹隼的目光,緩緩掃過階下每一個臣子,最后,帶著一種唯有帝王才能理解的復雜重量,定格在天幕上永樂大帝朱棣蒼白而倔強的臉上。
“老四……”朱元璋的聲音低沉沙啞,帶著一種穿透歲月、洞悉世情的疲憊,更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屬于父親對兒子的……同情。
“你……不容易?!边@簡單的四個字,像重錘敲在殿內群臣心上,讓他們猛地抬起頭,撞進洪武皇帝那雙深不見底的眼眸里。
朱元璋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時空,看到了那個坐在紫禁城龍椅上、內心卻始終被“篡位”陰影籠罩的兒子。
“以藩王身,奪了侄兒的位,坐上那個燙屁股的椅子。你想證明,你比你爹強,比建文強。你想證明,那把椅子,你坐得,也坐得穩!”
朱元璋的聲音不高,卻字字如刀,剖開了朱棣深藏心底、不敢示人的隱秘,“所以你豁出命去北征!一次不夠,兩次,三次……非要把韃子打服打怕,打到他們聽見‘永樂’二字就尿褲子!你要讓天下人看看,咱老朱家出了個能收拾殘元、真正一統北疆的皇帝!”
他頓了頓,目光變得更深邃,帶著一種只有真正掌控過乾坤、直面過無邊草原的帝王才有的徹悟與沉重:
“爹知道,你不光是為了臉面。你是怕!怕自己在位時若不能把這群草原狼徹底打斷脊梁,掃清邊患,等你這口氣咽下去,咱老朱家的后世子孫……”
朱元璋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近乎悲壯的凜冽:“就再也沒那個本事、沒那份血性去解決這個心腹大患了!你是想用自己這一輩子的命,給后世子孫趟出一條徹底太平的路來!”
此言一出,階下文臣班列中,原本對朱棣窮兵黷武深惡痛絕的滕毅、馬錄等人,心頭俱是一震,望向天幕的目光瞬間變得復雜起來。
朱元璋話鋒一轉,指向天幕上柳州那燃燒的稅冊和絕望的百姓,聲音陡然變得冰冷刺骨,帶著不容置疑的殘酷現實:
“可你看見柳州了嗎?看見那些被你寶船上的胡椒香料、被塞北風雪里倒斃的戰馬、被安南叢林里填進去的尸骨……吸干了骨髓的百姓了嗎?!老四,爹問你,你耗盡大明民骨搭成的梯子,就算真能攀上那‘封狼居胥’的絕頂,大明這江山,還能穩當當地交到你兒子手里嗎?!”
這誅心之問,如同九天驚雷,狠狠劈在奉天殿內文武群臣的頭頂上!他們身體劇震,臉色瞬間灰敗,嘴唇翕動,卻一個字也吐不出來。洪武皇帝不是沒有看到永樂皇帝這野心背后,那用民脂民膏堆砌、搖搖欲墜的根基!只是作為皇帝與其他人所想的完全不同,要為子孫后代千秋大業考慮清楚,而最重要的是作出取舍!
朱元璋的目光終于從天幕上的朱棣身上移開,那眼神中的冰冷與沉重瞬間被一種深沉的、磐石般的期許所取代,牢牢鎖定了太子朱標。
“標兒!”朱元璋的聲音恢復了帝王的洪鐘大呂,每一個字都如同重錘,砸在奉天殿的金磚上,回蕩在每一個臣子的靈魂深處,“還有你們!都給咱記清楚了!咱洪武朝立國的根基是什么?不是老四那幾艘能裝下山的寶船!不是那萬國使臣嘴里抹了蜜的奉承!更不是耗盡國運堆出來的‘永樂武功’!”
他向前一步,冕旒的玉珠激烈碰撞,發出清脆而威嚴的聲響,仿佛要將自己的意志,連同這洪武十三年的寒霜,一同烙印進這方時空:
“是讓天下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活得下去!是輕徭薄賦,藏富于民!是興修水利,勸課農桑,倉廩實而知禮節!是整肅吏治,使貪官污吏無所遁形,還百姓一個朗朗乾坤!更是——”
朱元璋的目光灼灼,如同燃燒的火焰,直視著溫潤如玉的太子朱標,“標兒你的仁厚!你這份仁厚,不是懦弱,是養我大明元氣、固我大明國本的良藥!是讓千千萬萬百姓能喘口氣、能安心種地生娃、能讓這江山一代代傳下去的根基!”
寒風卷過空曠的廣場,吹得旌旗獵獵作響,如同戰鼓擂動。天幕的光芒徹底隱去,只留下朱元璋那番震耳發聵、金鐵交鳴般的話語,在奉天殿巨大的穹頂下,在每一個洪武君臣的心頭,久久回蕩,余音不絕。
戶部尚書滕毅袖中那卷緊攥的《漢書》,不知何時已悄然松開。他望著龍椅上那位目光如炬、仿佛能洞穿未來迷霧的洪武大帝,又看了看溫潤仁厚、如同定海神針般的太子朱標。
心中那因天幕“漢武之憾”而掀起的驚濤駭浪,漸漸平息為一種前所未有的堅定信念。他深深地、無聲地朝著龍椅的方向,躬身一揖。
這一揖,是臣服,更是對那“藏富于民、仁厚養氣”的洪武之道的徹底認同。這信念,比任何史書上的警句,都更加沉甸甸地壓在了他的心頭——為萬世開太平者,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