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這邊,太子朱尚柄三戰三捷,壓根沒遇到什么像樣的抵抗。
為了彰顯自己的領兵才能,每下一城,朱尚柄都要派船南下送一份捷報,可以說他們出兵乘坐的戰船全都用來送信了。
倭國首領龜山滿是驚訝,哪里來的兵馬?只聽說北方有戰事,我南方就是大海,莫非是中原看上了貧瘠的倭國?
派去的信使來報,對方打的是大明旗號。
什么旗號?大明旗號?
龜山大佐一頭霧水,我們跟大明無冤無仇呀。
手下人說不對,我們跟大明可是積怨已久。當初我們屢次派人襲擾大明沿海,他們稱呼我們為倭寇。大明的開國皇帝朱洪武下令,永不與我們倭國來往。會不會是他們現在想起了仇恨,特意過來報仇的?
此言有理,可那大明都被滅了,聽說只有殘部逃去了南越,還有空過來找我們倭國麻煩?
你說是中原的華夏打過來,都比說是大明靠譜。
等等……該不會是東北那個大明吧?他們從北邊打小松部落還不夠,連我們南邊也不放過?
信使突然想到了什么,連忙解釋說除了大明旗號,還有一個更大的旗幟,上面寫了三個字:逍遙侯!
誰?逍遙侯?哪個逍遙侯?
龜山大佐嚇得一個哆嗦,激動的連連追問。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站出來提醒說道:近三十年來,中原天下只出了一個逍遙侯,至今不曾換人。
那、那……那就是……
龜山大佐呆立當場,就是那個以一人之力趕走強橫大明的逍遙侯?我們、我們何時曾招惹過他?
嘶……腦海中靈光一閃,他曾回想起一件三十年前的舊事,那時自己還是個少年,聽說了一件慘案:大明出了兩個狠人,一戰滅了倭國八百精銳,并且把所有人的頭顱砍下來堆成京觀。
自那以后的數年間,倭國都不敢有船再靠近大明沿岸,因為人家從找到倭國的荒島駐地、再到團滅敵人,僅僅只用了一個晚上。
而后倭國花了大代價打聽出對手的名字:一個就是如今的東北大明皇帝,當時的燕王,四皇子朱棣;而另一個就是傳說中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大明逍遙侯。
完了完了……如果真的是那個煞星殺過來,我們肯定是擋不住的!
人的名、樹的影!
僅僅一桿大旗竟然就把南面倭國的龜山大佐嚇得臉色蒼白,足見逍遙侯的威懾力。
而支起這桿大旗的原意并不是為了扯虎皮做大旗,南明太子朱尚柄耍了兩個小聰明:其一,這種屠城屠村的臟活,名聲不好,自己只是代逍遙侯出手,風頭還是給他老人家的好;其二,讓中原運送物資的人看看,我們的確是在用心給逍遙侯他老人家干活,這樣就能心安理得的以軍功換來物資了。
搞清楚了敵人是誰,龜山大佐當機立斷,收縮固防,堅壁清野。同時向北方求援,甚至不惜付出巨大的代價。
此時的倭國處于南北分裂期間,北方小松大佐勢力更大,原本是要南下一統的,誰成想在十多年前遇到了東北而來的一群囚犯,所以被拖住了南下一統的步伐。
原本小松大佐以為憑借水土優勢、人數優勢,可以很快將那群囚犯兵馬消滅的,沒想到對方竟然有高明的火器?一下就把北方倭國打蒙了。
小松大佐也是個梟雄人物,當機立斷收縮固防,讓出北方一個大島的同時,還主動納貢求和,以此換來了和平。而他自己帶兵收縮到了中部地區。
因為大戰損傷了元氣,同時又忌憚北方大明的偷襲,所以南下一統的事宜就此擱淺,一擱就是十多年,否則也等不到龜山大佐喘息至今。
他怎么也沒想到,有一天南方的龜山老兒竟然也會向自己求援,而且求援的原因竟然是如此離譜?
南方跟自己北方遭遇一樣,同樣遇到了來自大明的入侵,同樣是面對強橫的迫擊炮無能為力,只能收縮固防。
龜山大佐派的人很會說話,他說北方小松大佐能跟東北大明對峙多年,肯定有實力對付大明的火炮,請看在倭國一脈同源的份上,定要出手相救!
救?憑什么?當初我們北方被人欺負的時候,你們干嘛去了?全都在后面看好戲,現在想要我們營救?呸!
南方使臣傻眼了,我們當初實力低微,沒有落井下石就不錯了,豈能一概而論?
呵呵,對不起,我們也一樣,如今不對你們落井下石,我們也選擇看戲。
這……這怎么行?此次南方大明來勢洶洶,所到之處被屠的寸草不生,倘若我們南方被滅,他們肯定不會放過你們北方的,咱們應該聯起手來對抗外敵。
聯手?不是不可以,拿三神器來換!我要龜山老兒對我稱臣,然后南方并入我們北方。
這、這……
不同意就回去吧,等你們被屠光了,我會替你們報仇的。
特使帶著屈辱回去了,龜山恨得牙癢癢,可眼下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于是答應了稱臣,但三神器嘛,除非你們頂住了入侵者,否則我們不可能叫出去。
小松豈是那么好糊弄的?稱臣只是口頭答應罷了,三神器才是根本。
于是雙方拉扯到最后,還是龜山被迫妥協了,交出三神器,暫不稱臣,等擋住敵人再說。不妥協不行啊,敵人一日一城,要不了兩個月,我們就退無可退了。
大明太子朱尚柄這邊還不知道倭國南北合流了,但其實不重要,合不合流都要接著轟炸,沒區別。
可他不知道的是,北方倭國這邊有埋伏,漢王朱高煦偷偷設下的陷阱。
而漢王朱高煦同樣也不知情,他派去的人打探到了逍遙侯的旗號,只以為是逍遙侯黃易親自到場了,所以張網以待,誓要報仇雪恨。卻不知道來的是自己的堂兄朱尚柄。
……
南方大明這邊,黃易跟大嘴在鄭楠的帶領下一路走走看看,終于來到了大明皇宮,此時的皇帝朱樉正滿意的翻看著一封封戰報。
“不錯不錯,吾兒神勇無敵,捷報頻傳,有洪武遺風!我大明當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