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又聽到乞丐皇帝這個詞,忍不住問道:“乞丐皇帝朱元璋?是當過乞丐還是?”
“乞丐出身,小時候他家里是地主的傭戶,后來父母死了甚至都沒地安葬,去當過和尚、當過乞丐,最后投軍。他的出身可以說得上是皇帝地板磚,沒有任何一位皇帝的出身能比他更低的了。”
李世民也被朱元璋的出身給勾引起了興趣,“乞丐當皇帝?有意思,你仔細一點說說是怎么回事。”
他也是打天下的人,他想知道從一個乞丐一步步走到萬人之上的皇帝,這背后到底是多大的機遇和個人實力、努力啊?
“哦,那我從元末開始講吧。南宋之后,蒙古人因為疆域太大治理不過來就分封諸國,我們這中華地區的蒙古漢國叫元朝。草原人的政權,相比于我們中原的各種制度,突出的就是一個潦草,元朝學了我們中原朝廷的稅法,但是卻選擇了包稅制度,將地區的課稅給下面官員或者私人承包,元朝朝廷只收取固定稅額。加上他們政權交接混亂,國柞163年卻經歷了15個皇帝,所以才百年出頭之后,就到了王朝末期。”
包稅制度……長孫無垢開口問道:“元朝的包稅,是指將一整個地區的所有課稅,都交給私人承包?”
陸離點點頭:“嗯,所有課稅,下面承包的人怎么收的元朝朝廷不管,他們只管自己該到手的那一份。”
李世民摸了摸下巴,嗯,很符合草原政權的潦草操作。
中華大地上次包稅制度,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商鞅法時期吧?將特定的商業活動給私人承包,再從承包商手上收取固定稅額。
秦國好歹只是特定商業活動,你元朝就直接把整個地區全包了?不關心下面百姓的死活了……嗯,也不對,草原人是這樣的,什么時候關心過下面的死活了?
只能說一脈相承,那怕入主中原了也沒能改掉這種習慣。
陸離繼續說到:“朱元璋出生在天災**不斷的元末,他家那片地區剛好出現了瘟疫和饑荒,父母和兄長接連去世,他為了活命就出家去當了和尚。可后來寺廟也因為饑荒斷糧,他就只能去當乞丐,當乞丐當了幾年,正值當時元朝各地四處起義造反,他村子里的發小就邀請他加入起義軍。在軍中,他靠著個人實力的突出表現得到了起義軍首領的賞識,并且相貌堂堂,又娶到了起義軍首領的女兒。”
“后來他們起義軍的首領病逝,他接手了新首領的位置,組建了新的核心班底,重用勇猛厲害的同鄉發小。同時注重占領地區的恢復生產,紀律嚴明。又聽取了手下謀士的意見‘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隱而不發,避免被元朝軍隊重點照顧,得到了充分的發育時間和空間。他從參軍到建國明朝一統九州,用了近20年時間,而具體的發展路線這我就不太熟了。”
李世民聽完之后,琢磨了好一下才說道:“這個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有點意思,躲在別的起義軍身后,審時度勢挺厲害的……”
他父皇李淵在晉陽起兵也不是在初期就打出造反的旗號的,而是得到了足夠的決定性條件——誅殺了礙事的副手、和北邊的突厥談好了條件甚至還薅到了不少戰馬、打著預防突厥和叛軍的旗號湊齊了足夠的軍隊,這才打出“廢庸立明,匡扶代王,匡扶隋室”的旗號。
而這個擁立隋煬帝之孫、留守長安的代王為帝,尊隋煬帝為太上皇的旗號,也為他們的一路進軍減輕了不少阻礙,得到了很多隋朝舊臣的支持。
而他們也確實說到做到,擁護代王為隋恭帝,遙尊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只不過到后面聽說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了,他父皇才讓隋恭帝禪讓,自己稱帝上位……
都是主打一個審時度勢,努力降低自己的造反掌權的難度。
“審時適度也是個人能力的一種體現啊。”
陸離說到:“我想起了后世互聯網上流傳的一個故事,虛假的聰明一看書就學會了,而真正的聰明是在該讀書的年紀努力讀書。”
長孫無垢微微點頭,認可了這句話:“確實。”
李世民問到:“然后呢?朱元璋長子朱標不是病逝了嗎?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兒子,太子之位沒落到他頭上?他怎么就北平800親兵奉天靖難了,為了造反而造反?”
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別人隨便怎么說,在他自己看來他就是純粹為了自保,并非為了造反而造反。畢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要在踐行時殺他了,他不發動玄武門之變等死呢?
陸離大致明白李世民的想法,攤手說道:“史料記載朱棣是被逼的,與殿下你一樣,只為自保。”
“朱元璋嫡長子朱標病逝,朱標長子朱雄英早逝,他就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子。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然后他一上位,就迫不及待的開始了削藩,甚至逼的一位素有賢名的親王舉家**……”
把親王逼得舉家**……李世民臉色古怪,隨后關心的問到:“到了這明朝,后世人還是沒解決掉藩王問題嗎?”
都到明朝了,還需要削藩?作為皇帝的兒子,藩王得到厚賞無可厚非。后面的皇帝想要鞏固自己的權利想要削藩也很正常,但是逼得親王舉家**,就未免有點太過分了吧,這哪里是在削藩啊,這是在直接削人頭啊……
更別說,李世民他自己也有兒子啊!所以他立即對于藩王這個事情上心了起來。
陸離停下來思考。
畢竟他寫的是唐朝又不是明朝的小說,沒寫到這部分,他也沒去仔細查閱相關的資料,只是在別人的小說里看到過怎么處理而已……
思考了好一會兒,他才說到:“明朝藩王的事情比較復雜,朱元璋知道不能重文輕武,不然會重蹈宋朝的覆轍,也不能讓武將擁兵自重,又不能讓藩王像漢朝和晉朝那樣主弱臣強導致藩王之亂。于是他就大肆分封藩王,削減藩王封地大小,同時只給予藩王封地軍事監督權,限制其親衛規模,不給封地治理權,想著靠皇室血緣樞紐來維護朱家王朝,拱衛皇帝。再具體的我就不太記得了。”
“這制度也沒啥問題……”李世民納悶了,“削減封地大小,同時只有封地軍事監督權,那這有什么好削的,至于這么急嗎?一上位就動手……”
眼看著李世民因為自身實力太強太自信,而導致他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長孫無垢開口輕聲問道:“這個朱允炆登基時多大?”
她這一開口,李世民一瞬間就明白了什么,轉而說到:“對!觀音婢說的沒錯,是不是這個朱允文太年輕了,而他的這些叔叔們有的戰功赫赫,可能會嚴重的威脅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