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離站在人群后面,看著程咬金玩水車、別人起哄,也沒吭聲,就默默吃瓜。
什么精神點、別丟分,一聽就知道是在拱火啊——也證明此處有瓜。
至于是不是好瓜,他一吃就知道了。
程咬金突然把手里的水桶往旁邊一滴哈哈大笑說道:“153、154!哈哈哈,老秦,你輸了!”
秦瓊見到他真打水轉了水車154圈,原本打水轉水車而費力紅著的臉更紅了。
陸離拍了拍旁邊人的肩膀,問道:“老兄,他們這是在下賭約嗎?怎么個事?”
房玄齡轉頭看了他一眼,挑了挑眉。
他也看這小子挺不爽的。
不過看在曲轅犁和水車,還有未來那一系列的大唐發展計劃規劃的份上,他還是低聲解釋道:“之前在內莊那邊程知節和秦叔寶搶曲轅犁,就在殿下見證下下了一道賭約,知節略遜一籌。剛才見到這水車,叔寶炫耀起剛才曲轅犁的賭約,知節氣不過便再賭一次,現在知節扳回一城。”
陸離聽完他的話點點頭:“哦哦,謝謝老兄,不知尊姓大名?”
“房喬、房玄齡。”
“原來是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出身清河房氏,18歲時本州舉進士,鼎鼎大名,久仰久仰。”
房玄齡聽到他這話倒是有些詫異。
倒不是那如今還未形成共識的“房謀杜斷”,而是對方之前那目中無人的模樣,也不像是能說出這種恭敬話的人。
“你識得我?”
“當然認識,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大亂,投奔殿下,先后擔任秦王府記室、陜東道大行臺考功郎中。屢次跟隨秦王出征,參謀劃策,掌管書記,為秦王府網羅人才。”陸離肯定的點點頭。
房謀杜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他兒子房遺愛,那位幫高陽公主守門的綠帽奇人……
而房玄齡聽到對方這話,第一反應就是程咬金之前是不是得罪過人家?
還是說自己已經知名到這種地步了?
或者真就是如輔機所言,奇人怪癖?
李世民一回頭就見到陸離跟房玄齡說悄悄話,有些奇怪,“你小子跟玄齡嘰里咕嚕說啥呢?”
“殿下,你這話說得,我就不能是……”
“算了你別說了。”
李世民突然揮手打斷,這小子口無遮掩、目中無人,等下亂說話那丟的可是房玄齡的臉。
就像剛才程咬金被他無視丟臉了一樣。
“……”陸離只能把話又咽了回去。
“這水車還有何作用?”李世民問道。
他記得陸離說過,水車的作用不僅是運水灌溉,還有什么別的運用水力的作用來著?
不過當時也沒實物展示,他對于那些作用的印象很模糊。
“哦,就是比如可以靠著水車的轉動帶動磨盤轉動,不用驢不用人就可以用來磨豆腐啥的。不止于此,一根被固定位置不斷旋轉的木頭,作用可大了去了,煉鐵也用得上。”
鐵……李世民目光閃爍了一下。
大唐想要發展現代化,缺的東西太多了,但是最重要的是——鋼鐵!
那什么蒸汽機都是次要的,即使能把蒸汽機造出來,適配蒸汽機的東西也需要海量鋼鐵才能鑄造。
但大唐現在本身年產那幾千萬斤鐵,還想鑄造適配蒸汽機的鐵路、航洋萬里的輪船……簡直癡心妄想。
用陸離的話來說就是,大唐煉鐵10年,還不如現代一個大型煉爐一天的產量。沒有煉爐玩意兒,想把便捷的鐵路鋪滿全國,大唐千秋萬代產的鐵都不夠用。
不過目前鐵還不是必需品,而且還有不少前置解鎖條件,所以發展高爐大煉鋼的計劃就被置后了一些。
想到這回事,他心中都不由得對陸離多了幾分寬容……
陸離只要別想著篡逆,是否對他死忠也只是小事,跟他手下人之間的矛盾更是小事,甚至有矛盾也好,到時候他栽一跟頭,自己再幫他一把。
嗯……這小子不會就是故意的吧?李世民目光若有所思。
不過他還是開口幫陸離轉移眾人注意力,“石炭已然從晉陽那邊運來,你所說的用石炭替代木炭的方法可以開始了。”
石炭替代木炭?真的假的?
一眾文武將聽到這話,果然注意力為成功轉移,起碼不糾結于看眼前這個小子不爽了。
他們看過的大唐發展計劃規劃當中,里面主打的就是大唐百姓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
這些是基礎的需求跟大唐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假如能全部提升一個檔次,那長孫無忌所說的給陸離封授國公真的一點都不夸張。
畢竟當官的除去特殊情況外,治理地方不就是要讓百姓安居樂業嗎?
……
兩架馬車拉過來的石炭堆積在一起也不少了,幾百斤肯定是有的。
眾人看著這些石炭,倒是想知道陸離怎么點石成金?
石炭這東西晉陽那邊多,他們也見過這玩意兒。不是不能燒,只是渾身上下都是缺點,從開采到使用等等,全都有一系列的問題所在,導致只有少數窮苦人家才會用炭石取火。
而陸離的做法也很簡單,叫人打碎煤塊后再洗煤,再混合著粘土用模具塑形,裝好一板之后拿去自然晾干。
“就這般簡單?”杜如晦有些驚訝。
“制作就那么簡單,但用石炭要注意的地方,就不止于此了。”
陸離說到:“洗過石炭之后的水有污染,過量廢水排放會導致附近寸草不生,還會污染水源危及人畜安全。所以這個生意絕不能下放民間自營,需要交由大唐朝堂官方**,在合理價格上限制生產,不以賺錢為目的,只為保障民生柴火取暖需求。”
他說話所拋出來的問題確實不可忽視,廢水排放居然會危及人畜安全。
而他的解決方法,是官營限制生產減小污染。這也確實沒啥問題,如果這個生意能掙錢,民間確實會大量開采售賣取利。
不過……煤可不像鹽、鐵、茶那般暴利,價格不高,運力需求巨大的情況下運出產地遠點恐怕就不掙錢了吧?
唐初對于鹽鐵的態度比較寬松,都不是官營,只是收稅,民間是可以冶煉售賣的。但是鐵、鹽、茶物小價高,但這煤塊頭可不小,又沒有鐵、鹽、茶這些值錢……
大家都不是傻子,多多少少能抓住其中的關鍵,于是他們就產生了不少的疑惑。
只有李世民,沒什么疑惑的。
用馬車拉煤,離開礦產地遠于100里那確實是不賺錢的,但是,后世拉煤的也不是馬車,而是“火車”。
那個不眠不休的鋼鐵巨獸,在咆哮聲中日行上千里,一次運貨千萬斤貨物——李世民光是想想,都快流口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