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干牛糞的是老許隊長,但負責燒水和處理食物的卻是沈老師。
她還拉著梅子幾個在燃燒的牛糞堆邊聊天煮東西。
馬奶和青稞粉子混在一起,里頭還加了點紅糖和鹽。
沈老師覺得自己的手藝肯定是一絕。
“怎么樣?聞著就想流口水吧!”
伊白梅和宮愛珍面面相覷,王秀蘭捏著鼻子笑著不出聲,只有劉思敏大大咧咧的有話直說。
“我的沈老師誒,你為啥不讓彭大夫給您看看鼻子?”
正在給一位男知青號脈的彭大夫剛好放下手,聞言也笑了起來。
“別讓她找我,這個嗅覺和味覺方面的毛病,在我們兵團都沒得治!全部靠自己適應。”
她又笑著看向沈老師。
“你逗這些丫頭干什么,還流口水?她們沒當場吐已經算是合格了。”
沈老師似乎天生就是個樂觀的人。
她遺憾的搖搖頭。
“這次是條件有限制,等到回到師部,看我再大顯身手,非讓你們這些丫頭好好流回口水不可!”
王秀蘭終于笑了。
“沈老師,您想看她們流口水可太簡單了。”
“您把張寶根同志叫過來,讓他說個笑話,不出一分鐘,梅子幾個肯定都會流口水。”
彭大夫有些好奇。
“小張說個笑話而已,難不成還會報菜名?”
王秀蘭不知道想到了什么,自己咯咯先笑了起來。
“他一開口,梅子幾個就會費口水,使勁的呸他......咯咯咯咯。”
雪山上不能講笑話,笑過頭了會氣悶。
愛笑的王秀蘭半晚上都沒睡踏實,好在彭大夫給她扎了幾針才舒服了些。
這次勘探隊的運氣不錯,居然只在第一天快到傍晚的時候遇到了一場風雪。
經過烏恰縣城之后的四天時間里,他們只在某處山腰遭遇了一場小雪。
于出發后第六天的中午抵達了托云牧場。
托云牧場普遍海拔都在三千米以上,是一個很特殊、直屬于第三師師部的營級單位。
根據老許的介紹,這里的人口長期在六七百左右徘徊。
其中柯爾克孜族牧民就占了近四百人。
當他們抵達牧場的時候發現牧場的人不多,一問才知道前幾天場長得到又這一次開發蘇約克河谷的通知之后,已經帶著人提前出發清理草原和牧場的周邊。
牧場的牧民、部隊和知青幾乎都散了出去,要好幾天才能回來。
“丁場長帶著騎兵排直接往西北方去了,估計老毛子的注意力都會注意到他那邊,不會多注意正西角的河谷地帶。”
負責接待他們的是牧場的政委邵有恒。
勘探隊將在牧場休息一日,更換部分馬匹、牦牛并補充物資。
說是休息一天,其實在第二天清早他們便再次上路----時間不等人。
本該留在牧場的獸醫李愛民居然也申請再次跟了上來了。
從牧場本部到河谷入口都是下坡路,相對之前的路程要好走很多。
在十多位武裝牧民的護送下,勘探隊于下午三點來到了蘇約克河谷的東邊入口。
河谷東側入口是一大片積雪覆蓋的草場,屬于牧場最有價值的牧區之一。
整個河谷呈現東寬西窄的形狀。
他們在這里進行了簡短的休息和用餐,告別了護送的牧民一頭扎進了河谷內部。
相比于他們之前路過的阿拉溝河谷,蘇約克河谷要小得多。
但兩側的懸崖目測最低也有幾百米高。
由于這里常年無人經過,所以沿途亂石嶙峋,讓整支隊伍行進的異常艱難。
時不時的小型雪崩還會帶來小型的山體落石,一路走的驚心動魄。
整條河谷的長度大約三十公里左右,按照徐隊長的計劃,他們今天要走五公里。
也就是說今天的宿營地還是保持在海拔三千米以上。
這個宿營地將使用兩天,在這兩天內他們將對這附近進行勘測。
宿營地的選擇很有講究,首先必須地勢較高,其次要背風,另外不能為了防止夜間暴雪而靠近山崖。
今晚的宿營地周圍有片灌木,這讓隊長老許咧開了嘴。
老許決定帶著大家利用這片灌木挖坑搭建地窩子。
比起雪地帳篷,還是地窩子這東西更保暖和安全。
灌木叢的取材也有講究,對著地窩子的方向開一個口子,然后只砍灌木叢內部的樹枝。
采集完必需的樹枝后,灌木叢也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牲口圈。
老許分出去五個男知青去附近的小溪邊鑿開冰面,用小鋤頭挖掘小溪底部的淤泥——地窩子上頭得用淤泥、樹葉。
彭大夫帶著女同志們在燒水。
男同志們砍伐灌木叢蓋地窩子剩下用不到的邊角料任她們挑選比較干枯的當做燃料——有其他東西可以燒,自然沒人會理會干牛糞。
燒水用的必須是新雪。
彭大夫隨身帶了兩大塊食堂里蒸包子用的紗布,疊在一起大約有四層左右,包裹住一大團挑出來的雪系好,然后放進鍋里,只把紗布的口子留在鍋外。
高原地帶燒開水很慢,因為到八十多度就會沸騰,但要達到飲用標準得燒兩個多小時(托云牧場回憶錄)。
宮愛珍有點等不及。
“難道還是得燒牛糞?”
被她問到的沈老師笑著搖搖頭。
“就算是用干牛糞,最多也就節省二十分鐘左右,主要還是氧氣低。”
渴得厲害的宮愛珍偷偷抱著伊白梅的胳膊晃了晃。
“你去找寶根去,他肯定有辦法!”
梅子無語了。
“他又不是許愿樹。”
“切,只要你開口,他比許愿樹還厲害~!”
張寶根正好和關泰山搭建好自己的地窩子,正在給頂上糊泥巴。
他聽到梅子的來意也沒多說什么,直接捧著一大團糊地窩子頂的濕泥巴來到燒火的地點。
三下五除二把鋁鍋的四周都糊上了濕泥巴,石頭壘的臨時灶臺也被他用濕泥巴糊了一層。
接著他把樹枝捆成空心形狀塞進灶臺里,還扒拉出灶臺下方被燒紅的一塊手掌大鵝卵石用一塊布料包著扔進鍋里。
“這樣的話,大概半小時就行了。”
寶根拍拍手繼續回去搭地窩子,女同志們則都驚呆了。
尤其是沈老師、彭大夫和宋疏桐。
她們都是在高原生活過的人,半個小時燒好一鍋水,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張寶根的這一系列操作,明眼人看著都知道肯定有效果,尤其是沈老師,已經迫不及待的找出紙筆開始記錄。
“能解決高原燒水快的問題,這對我們托云牧場、還有之后的河谷知青點都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要是這壺水真的能在半小時內燒開,那咱們這次勘探的第一個成果就是小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