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謝廣福帶領(lǐng)窯區(qū)的漢子們攻克制坯難關(guān)的同時,村子里頭,謝彪家的新房子也正熱火朝天地蓋著。
他家人口少,分到的宅基地本就不大,約莫九十平方。
他叫來了所有能請得動的親戚們來幫忙,已經(jīng)完成了最初的和泥、制坯和曬坯工作。
此刻,一群人正忙著砌墻,土坯墻一層層壘高,眼看已經(jīng)有了半人高,估計再有個四五天就能上梁蓋頂了。
村里不少人都跑來圍觀,既有點羨慕,又帶著幾分看熱鬧的心思。
九十平方,起三間小屋,勉強夠謝彪、李秀琴和謝明月一家三口居住,但想圍個院子,那是絕無可能了。
房子幾乎就貼著村道邊,門前只剩下一小條窄窄的屬于他們家的空地。
謝彪和李秀琴看著越來越高的墻體,再看看門前那逼仄的空間,心里越發(fā)不是滋味。
尤其是想到謝廣福家那寬敞的宅基地,對比之下,更覺憋屈。
一咬牙,謝彪拉著李秀琴,揣上這些天東拼西湊借來的銀子,直奔謝里正的窩棚。
“里正叔!”謝彪開門見山,語氣帶著幾分強硬,“我家這宅基地太小了,院子都圍不起來。我要把門前這塊地買下來!您看要多少銀子?”
謝里正正在核對賬目,聞言抬起頭,皺起了眉頭。他看了看謝彪指的那塊地——那正是規(guī)劃中的主村道!
“胡鬧!”謝里正想也沒想就拒絕了,“這塊地不能賣給你!這是村道!”
謝彪一聽就急了,梗著脖子質(zhì)問:“為啥不能賣?當初他謝廣福可是花了十幾兩銀子,把他家宅基地擴到了一畝多!憑啥他家就能擴,我家就不能?里正叔,不能因為謝廣福他能干一些,您就偏心眼!”
這時,周圍看熱鬧的村民越聚越多,紛紛交頭接耳。
李秀琴也在一旁幫腔,聲音變得尖利:“就是!這村道哪需要那么寬?并排都能走五輛馬車了,這不是白白浪費好地嗎?這是誰定的規(guī)矩?咱以前在謝家村的時候可沒這說法!”
村民們聽著,也覺得有道理,議論聲更大了起來。
確實,這新規(guī)劃的村道看起來是寬得有些“離譜”。
謝里正被圍在中間,感覺一個頭兩個大。他其實也不太完全理解為什么村道非要留這么寬,這都是謝廣福堅持的。
他深吸一口氣,只好拿出謝廣福之前精心繪制的那張《桃源村未來規(guī)劃圖》,鋪在桌上。
“你們都來看看!”謝里正指著圖紙,“這是廣福帶親自測量規(guī)劃好的!咱們村以后不是亂糟糟的想怎么蓋就怎么蓋!你看這村道,縱橫交錯,主道就是這么寬!為啥?人家廣福說了,以后咱們村要是發(fā)展好了,人來車往,路窄了擠都擠不動!而且你們看,圖上每家每戶的宅基地,至少都有一面是臨著街的!為啥?就是為了將來萬一誰家想開個鋪子、做點小買賣,能直接開門迎客!不用再折騰!”
村民們好奇地圍上去看那張畫滿了線條和方塊的圖紙。
圖紙上,道路清晰,區(qū)塊分明,看起來確實井井有條。
但對于大多數(shù)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的村民來說,這種“規(guī)劃”太過遙遠和抽象。他們還是覺得,眼前能多占一塊地蓋房子更實在,而且他們也不相信,未來桃源村會出現(xiàn)“街市”這種盛景。
“開鋪子?那不是天方夜譚嗎?”李秀琴不耐煩地揮揮手,根本聽不進去,“里正叔,你別拿這紙糊弄我們!今天這地,我們家必須要擴!您可是我們謝家本家的里正爺,可不能光向著外人,不管我們自家人死活!”
這話說得可就有點重了,還帶著挑撥的意味。
謝里正臉色頓時沉了下來,很不愛聽:“秀琴!你這話說的不對!我是謝家的里正,更是整個桃源村的里正!做事得講規(guī)矩,對誰都一樣!你要擴地,我沒說不行!但是不能往前擴,占了村道!這是紅線!誰都不能越過去建房子!”
他頓了頓,指著謝彪家宅基地后面:“你家屋后不是還有一小塊閑地嗎?雖然不大,但圍個小后院還是夠的。你要是真想擴,就往后買!往前,不行!”
雖然謝里正自己也未必完全理解這條“紅線”的全部意義,但他相信謝廣福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謝彪和李秀琴看著屋后那塊狹長的、朝向也不好的地,再看看門前寬闊平坦的“村道”,心里一百個不情愿。但在謝里正強硬的態(tài)度和村民們的注視下,他們也知道往前擴是沒戲了。
最終,謝彪只能憋著一肚子氣,悻悻地交了銀子,買下了屋后那兩塊狹小的宅基地,算是勉強開了個后院。
這一舉動,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一塊巨石,瞬間在桃源村激起了千層浪!
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遍全村,原來村道是“紅線”不能占!
但是宅基地是可以往后、往旁邊擴的!前提是宅子周圍還有閑地!
一些心思活絡(luò)、最近在修路挖渠中掙了些工錢、或者像謝鐵匠那樣有了穩(wěn)定收入的人家,立刻坐不住了!
謝鐵匠剛在窯洞那邊忙活,聽前來買鐮刀的村民提起這事,立刻匆匆趕回家,找到正在整理菜地的媳婦王氏。
“媳婦!快!把咱家的銀子和銅板都拿出來!”謝鐵匠語氣急切。
王氏嚇了一跳:“當家的,出啥事了?要這么多銀子干啥?”
“買地!買咱家后面那塊閑地!”謝鐵匠一邊說,一邊扶起聽到動靜從屋里出來的老娘林婆婆,“娘,咱們趕緊去里正那兒,晚了就被別人買走了!”
林婆婆,村里人都習慣叫她鐵匠婆婆或林婆婆,當初逃荒路上偷吃觀音土差點沒了命,型號謝謝鋒救了回來。如今到了桃源村,兒子鐵頭重操舊業(yè),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她的身體也調(diào)養(yǎng)得一天比一天好,臉上都有了紅光。
她聽著兒子的話,很是疑惑和不舍:“鐵頭啊,買那么大的地方干啥?省下錢多買些糧食存著不好嗎?有了糧,心里才不慌,才不怕再挨餓啊。”她是真餓怕了。
謝鐵匠耐心地扶著她往外走,一邊走一邊解釋道:“娘!糧食要買,地也要買!您想啊,后山那蟹殼爐畢竟太遠了,來回不方便。我是這么打算的,咱家把后面那塊地買下來,到時候起新房子的時候,把住屋往后面挪一挪,騰出前面臨街的位置,我正好起幾間敞亮的屋子做鐵匠鋪!這樣我就能天天在家門口干活了!您不是總說,好多年沒聽到我打鐵的聲音,晚上睡覺都不踏實嗎?以后您就能天天聽到,天天看到我了!”
王氏也在一旁笑著幫腔:“是啊,娘!咱們就聽鐵頭的!他現(xiàn)在做打鐵的活計,有手藝,有奔頭,肯定不會讓咱娘倆再餓著的!買了地,起了鋪子,日子只會越來越好!說不定過不了多久,咱家還能添個人呢。”
林婆婆就喜歡聽這話,這些年她盼著媳婦能懷上孩子,想得不得了,但是荒年大家伙吃不飽,懷了孩子也養(yǎng)不起,就一直沒強求,現(xiàn)在日子好了有奔頭了,又看著兒子兒媳信心滿滿的樣子,又想到每天都能聽到那熟悉又安心的打鐵聲,這才安心了些,顫巍巍地點頭:
“好,好,聽你們的,買…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