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哈達鋪改編 猛虎歸建陜甘支隊
1935年9月18日,中央紅軍主力抵達甘肅岷縣哈達鋪。這座隴南小鎮(zhèn)一時間匯聚了歷經萬難、一路北上的紅軍將士。盡管衣衫襤褸、面黃肌瘦,但每個人的眼中都閃爍著抵達“家”的曙光。
哈達鋪雖小,卻是紅軍長征途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在這里,紅軍不僅獲得了寶貴的休整機會,更通過報紙獲悉了劉、徐率領的紅十五軍團仍在陜北堅持斗爭的消息,堅定了“到陜北去”的戰(zhàn)略決心。
為適應北上抗日的新形勢,統(tǒng)一指揮,精簡機構,提高機動性,**中央決定在哈達鋪對部隊進行整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三軍團和軍委縱隊主力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彭老總任司令員,主席兼任政治委員。支隊下轄三個縱隊,原紅一軍團編為第一縱隊,紅三軍團編為第二縱隊,軍委縱隊及部分部隊編為第三縱隊。
整編命令傳達下來,各部迅速行動。王林率領的獨立團此刻正駐扎在哈達鋪外圍擔任警戒任務,同時抓緊時間休整補充。戰(zhàn)士們清洗戎裝,修補鞋襪,炊事班用籌集到的糧食和羊肉為大家改善伙食,哈達鋪的集市也為部隊提供了難得的物資補充機會,隊伍里久違地有了些熱氣騰騰的生機。
這日,通訊員送來了支隊司令部的命令。王林與政委王光道、副團長李云龍一同閱看。
命令明確指出:為加強支隊直屬突擊力量,原紅五軍團獨立團(“鐵血后衛(wèi)虎團”/“猛虎團”),整體建制不予拆散,全團編入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作為支隊直轄獨立作戰(zhàn)團,編制名依舊是獨立團。原團、營、連各級指揮員職務不變,繼續(xù)由王林同志擔任團長,王光道同志任政委,李云龍同志任副團長。需即刻調整后勤供給關系,接受支隊司令部直接指揮。
“太好了!”李云龍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茶碗一跳,“咱獨立團還是完整一個團!歸支隊直屬!這下可是真正的主力尖刀了!”
王光道也面露欣慰:“中央這是對我們獨立團戰(zhàn)斗力的充分肯定啊。保持建制完整,有利于發(fā)揮我們團的整體作戰(zhàn)效能。”
王林心中也是一塊石頭落地。他深知部隊凝聚力的重要性,獨立團從湘江一路打出來,形成的默契和獨特的戰(zhàn)術風格,一旦拆散補充到其他部隊,戰(zhàn)斗力必然大打折扣。如今整體保留建制,無疑是最好的安排。這也與歷史上陜甘支隊下轄若干主力團的情況相符,獨立團以其強大的實力和戰(zhàn)績,贏得了作為直屬團的地位。
“通知下去,”王林對通訊員吩咐,“召開全團連以上干部會議,傳達支隊命令!”
會議上,當王林宣布獨立團整體編入陜甘支隊,并成為支隊直屬的“猛虎團”時,干部們群情振奮。這意味著他們不再是偏師后衛(wèi),而是名副其實的北上抗日先遣勁旅,肩負的使命更加光榮和艱巨。
王林強調:“改編不改志,歸屬支隊直屬,是榮譽,更是責任!我們要繼續(xù)發(fā)揚‘鐵血后衛(wèi)’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作風,同時要更快地適應北方環(huán)境,做好迎接新戰(zhàn)斗的準備!各營連要抓緊時間休整補充,特別是要熟悉支隊下發(fā)的新的聯(lián)絡信號和后勤條例。”
“是!”干部們齊聲應答,士氣高昂。
改編完成后,“猛虎團”的旗幟正式打出。戰(zhàn)士們自豪地將新發(fā)的臂章(如有)或標識佩戴整齊。盡管物質條件依然艱苦,但部隊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在哈達鋪休整期間,王林并未放松。他命令:
劉根勝的炮連抓緊訓練,特別是適應北方可能更開闊的地形下的炮火支援。
張紅土的偵察連派出小組,向渭河方向偵察敵情、地形、民情。
鐘光邦的事務處加緊與支隊后勤部門對接,盡可能多籌集糧食、冬裝(羊皮襖等)、鞋襪,特別是藥品。
各營連繼續(xù)開展政治教育,學習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為進入陜北、開赴抗日前線做好思想準備。
針對部隊中南方戰(zhàn)士多的情況,開展防寒、防凍傷知識普及。
李云龍則嚷嚷著要給他的四營再搞點“硬貨”,整天琢磨著怎么從兄弟營部隊“交流”一下裝備心得。
王林一邊整編,一邊在腦中梳理著上次“無聲攔截”的得失。“繳獲”的那一個完整騎兵連的裝備——一百多匹戰(zhàn)馬、馬刀、騎槍——在他腦海里揮之不去。這些裝備堆在輜重營是浪費,紅軍極度缺乏機動力量,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北方廣闊地域。
他的心中掃過隊伍,落在了那些身材精悍、行動矯健的彝族戰(zhàn)士身上。他們許多人出身涼山,自幼與馬為伴,馬術精湛,是天生的騎兵苗子。一個念頭在他心中迅速成型。
“通訊員!”
“到!”
“叫一營營長陳阿海,還有他們營那個……叫沙馬爾格的彝族排長,立刻到我這里來。”
“是!”
不一會兒,陳阿海和一個皮膚黝黑、眼神銳利、腰間別著磨得锃亮的彝族短刀的年輕干部跑步趕到。沙馬爾格是一營的骨干排長,曾在金沙江阻擊和包座戰(zhàn)役中表現(xiàn)出色,尤其擅長山地機動和突襲,他手下也多是同樣勇悍的彝族戰(zhàn)士。
“團長,你找我?”陳阿海問道。
沙馬爾格挺直胸膛敬禮,用帶著濃重口音的漢語道:“團長,沙馬爾格報到!”
王林回禮,直接開門見山:“沙馬爾格排長,我記得你是涼山出來的,從小就騎馬?”
沙馬爾格眼睛一亮,用力點頭:“是的,團長!我們彝家人,娃娃都是在馬背上長大的!”
“好!”王林贊許道,“現(xiàn)在有個任務交給你。我們從李特那里繳獲了一個騎兵連的全部裝備,馬匹、槍、刀都有。我決定在團里組建一個直屬騎兵連!”
他看向兩人,繼續(xù)部署:“阿海,從你們一營,以及全團范圍內,優(yōu)先挑選像沙馬爾格這樣會騎馬、身手好的戰(zhàn)士,特別是彝族戰(zhàn)士!人數暫定120人!要最好的兵!”
“沙馬爾格!”
“到!”
“任命你為獨立團直屬騎兵連連長!由你主要負責,從全團挑選擅長騎術的戰(zhàn)士,盡快把這支騎兵連的架子搭起來!裝備現(xiàn)成的,人,我要你挑最能打的!有沒有信心?”
沙馬爾格聞言,激動得臉膛發(fā)紅,猛地一個立正,聲音因興奮而有些發(fā)顫:“有!團長放心!我沙馬爾格一定挑最棒的騎手,帶出我們‘猛虎團’最快的刀!絕不給團長丟臉,不給獨立團丟臉!”
陳阿海雖然不舍得放走精銳,但也知道組建騎兵連對全團意義重大,立刻表態(tài):“團長,我一營堅決支持!保證把最好的苗子送過去!”
“很好!”王林點頭,“人員挑選和初步整訓,在行軍間隙和休整時進行。沙馬爾格,你要盡快讓戰(zhàn)士們熟悉裝備,形成初步戰(zhàn)斗力。我們要北上了,北方地勢開闊,騎兵大有用武之地!”
“是!明白!”沙馬爾格大聲應道,眼中閃爍著渴望與榮耀的光芒。他仿佛已經看到自己率領騎兵連,如旋風般沖鋒在北方原野上的場景。
王林看著沙馬爾格興奮離去的背影,對陳阿海道:“損失的精銳,從輜重營給你補上。但這支騎兵,將來可能就是咱們全團的尖刀和眼睛。”
“團長,我懂!”陳阿海鄭重回答,“咱們獨立團,又要多一張王牌了!”
很快,命令傳達下去。各營連紛紛響應,尤其是彝族戰(zhàn)士們,聽到要組建騎兵連并由彝族干部沙馬爾格負責,更是踴躍報名。沙馬爾格嚴格篩選,很快,一支由120名精通騎術、戰(zhàn)斗經驗豐富的戰(zhàn)士(其中超過七成是彝族戰(zhàn)士)組成的隊伍初步成型。那些繳獲的戰(zhàn)馬和裝備也迅速分配到位。
在后續(xù)北上的征途中,常常可以看到在主力部隊側翼,一支新的隊伍在沙馬爾格的帶領下,進行著緊張的騎術訓練、馬上劈殺和戰(zhàn)術機動。馬蹄聲聲,刀光閃閃,成為了獨立團一道新的風景線。
獨立團直屬騎兵連,這把未來的利刃,開始在長征路的末尾,悄然淬火成型。
哈達鋪的短短幾天休整,讓歷經磨難的獨立團得到了喘息,明確了方向,補充了部分給養(yǎng),士氣更加旺盛。他們知道,下一段征程,將是朝著陜北、朝著抗日前線,一路進發(fā)!
“猛虎團”這把尖刀,已在哈達鋪磨利,即將歸入陜甘支隊的刀鞘,隨時準備為北上抗日而再次出鞘,虎嘯西北!
{歷史旁白:達鋪休整與決策(1935年9月18日-23日)
部隊休整:哈達鋪的休整對歷經艱險、人困馬乏的紅軍至關重要。部隊在這里進行了整編,并獲得了寶貴的物資補給。
情報獲取與決策轉變:黨中央在哈達鋪獲得了一些報紙(如《大公報》),從中了解到陜北仍有紅軍活動和根據地存在的確切消息。這一情報至關重要。
正式整編:9月22日,黨中央在哈達鋪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主席作報告,宣布部隊正式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彭老總任司令員,主席任政委)。盡管在俄界會議已決定整編,但這是在干部會議上正式宣布并動員。同時,主席在會上提出了“到陜北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