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蠻軍主力折損過半,精銳的戰象與雄獅幾乎全軍覆沒,飛天奇兵有去無一人回,南蠻軍士氣徹底崩潰。
當晚,留在城內的官兵便護送著從前兩座城池撤出的百姓,回到他們闊別已久的家園。
經歷了長達一個月的流離失所如今能夠重返故土,百姓們各個喜極而泣,街頭巷尾響起了久違的歡聲笑語。開南城,在這浴血奮戰的一日后,終于重獲新生。
開南城一役的硝煙尚未完全散去城墻內外,還彌漫著淡淡的血腥味。
東方璃與慕容馨卻未有絲毫懈怠,他們深知,此戰雖勝,但南蠻主力仍在,東宇軍絕不可沉浸在眼前的喜悅之中,當務之急是乘勝追擊,不給敵人絲毫喘息之機。
黎明方至,新的作戰方案已然成型,由慕容馨與東方璃連夜商議敲定。東方璃將親率精銳的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趁著南蠻軍潰敗之際,如幽靈般深入敵后,目標直指其最重要的糧草囤積之地。
與此同時岳將軍則率領東宇大軍的主力,自南城方向繼續壓上,形成正面攻勢。他要將南蠻殘部逼入絕境,使其腹背受敵,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慕容馨則坐鎮南城,負責調配留守部隊,加固防線,確保后方補給線的暢通與穩定。她運籌帷幄,遙控著這場即將全面展開的追擊戰,每一個指令都精準無誤。
戰鼓聲再度響起,卻不再是催人喪膽的絕望,而是象征著勝利的沖鋒號角。
東方璃帶著他的親衛,化作一道銀色閃電,悄然遁入夜幕之中;岳將軍則率領著重整旗鼓的大軍,勢如破竹地向前推進。
不過短短三日,東宇軍乘勝追擊,又輕松攻克了被南蠻軍占領的一座重要城池。這座城池原本是南蠻軍向東宇境內輸送物資的要道其易主無疑是對南蠻補給線的一次沉重打擊。
戰事焦灼,捷報頻傳,但京城的局勢依然牽動著將士們的心。就在東宇軍攻下又一城后不久,一隊快馬自京中疾馳而來帶來了兩封至關重要的信件一封是辰王東方辰所書,另一封則來自天月縣主司徒玥。
辰王的信中,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前線戰況的關切。他詳細詢問了東方璃與慕容馨是否安好,何時能夠凱旋歸朝,言語之中盡顯兄長之情,仿佛只是普通家書。
然而,司徒玥的信卻截然不同,它通篇采用英文字母書寫,筆跡娟秀,卻字字珠璣。這封密信唯有慕容馨能夠解讀,其內容遠非表面那般簡單。
慕容馨拆開信封,在軍帳昏黃的燈光下,一行行熟悉的英文映入眼簾。她蹙著眉,一個字一個字地在腦中翻譯著,神情逐漸變得凝重。
信中提及,京城近期經歷了一場不為人知的暗潮涌動。大量的朝廷官員被秘密替換,這些冒充者是潛伏多年的奸細,有些甚至臥底長達二十年之久,身份隱藏極深。幸而,在司徒玥等人的努力下,這些隱患已被悉數清除。
關于太子東方傲,司徒玥在信中表示,他暫時沒有明顯的動向,如同銷聲匿跡了一般。但她也查出,太子私下圈養了九名替身,這些替身如今都已被妥善安置,以防不測。
更令人不安的是,四皇子東方旭最近表現得異常安分。他對外宣稱閉門不出,是為璃王祈福,實則行蹤詭秘,沒有人知道他在寢宮里究竟在預謀著什么。司徒玥的字里行間充滿了警示,暗示京城看似平靜的表面下,實則波濤暗涌。
慕容馨看完信,將信紙放在火苗上,看著信被火舌一寸寸的吞噬化為灰燼,陷入了長久的沉思。京城的一切比她想象中更加復雜。內憂外患,這才是東宇如今面臨的真正困境。
轉眼便是三月光景。南境的戰火從未停歇,東宇將士浴血奮戰,在璃王與慕容馨的協同指揮下,步步為營,穩扎穩打。他們利用地形優勢,不斷設伏圍剿南蠻殘部同時通過破壞補給線,削弱敵軍的戰斗力。
璃王率領的突襲部隊,成功搗毀了南蠻軍數個重要糧倉,讓本就疲憊的南蠻軍隊雪上加霜。岳將軍的正面攻勢也屢獲奇效,攻破敵軍多條防線。
三個月內,東宇軍不僅徹底收復了被南蠻占領的全部三座城池,更是乘勝追擊,攻下了南蠻本土的一座邊境重鎮。這座重鎮的陷落,意味著南蠻在軍事上失去了重要的戰略支點也徹底摧毀了其負隅頑抗的能力。
此役,南蠻大軍元氣大傷,二十萬兵力折損過半,精銳的戰象與雄獅幾乎全軍覆沒。失去了這些依仗,南蠻軍隊再也無法對東宇構成實質性威脅。
這場東宇十五萬大軍對抗南蠻二十萬大軍的戰役,以東宇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捷報傳至京城,東宇皇帝東方玨聞訊大喜過望,他龍顏大悅,當即快馬加鞭,傳達了兩道圣旨:
一封是封東方璃為“戰王”,以彰其蓋世武功與赫赫戰功;
另一封則加封慕容馨為“天武郡主”賜郡主府,以表彰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與定國安邦之功。
這是東宇王朝從未有過的殊榮,也是對慕容馨女子身份的莫大肯定。
春風送爽,戰事平息。當東方璃與慕容馨率領著凱旋大軍,緩緩駛入東宇皇城時,整個京城都沸騰了。百姓們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盡頭。
街道兩旁,彩帶飛舞,鮮花鋪地,震耳欲聾的歡呼聲響徹云霄。
“恭迎戰王凱旋!”
“恭迎天武郡主凱旋!”
百姓們一遍又一遍地高呼著這兩位英雄的名字,眼中充滿了敬仰與感激。他們聽說了兩位英雄如何力挽狂瀾,將東宇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東方璃騎在高頭大馬之上,銀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面容堅毅,目光深邃,向沿途的百姓微微頷首致意。
他的心中百感交集,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對逝去將士的哀悼,更有對未來挑戰的清醒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