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拉人打架
一、鷸蚌相爭
孫堅被劉表圍住,虧得程普、黃蓋、韓當三將死救得脫,奪路引兵回江東。
自此孫堅與劉表結怨。
袁紹屯兵河內,缺少糧草。
冀州牧韓馥,派人送糧給袁紹(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悶聲發(fā)大財,至理名言)。
袁紹謀士逢紀建議:暗使公孫瓚,進兵取冀州,約以夾攻。韓馥向袁紹求救時,占領冀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三方較量,拉一個,打一個)。
紹大喜,依計而行,公孫瓚得袁紹消息(與豺狼為伍,不可報綿羊之心),即日興兵。
紹使人密報韓馥,韓馥竟想主動請袁紹主持冀州大局,長史耿武建議:不可讓袁紹進城。
韓馥不聽,棄職而去者三十余人(君子不立危墻之下,遠離危險,明智之舉)。
袁紹順利霸占冀州,公孫瓚知袁紹已據(jù)冀州,遣弟公**來見紹,欲分其地。
袁紹詐稱董卓兵射死公**,公孫瓚起兵伐袁紹,就橋邊與文丑親自交鋒(自知之明,尤為重要)。
瓚抵擋不住,敗陣而走。
幸得趙云相救,公孫瓚又引軍殺回。
袁紹得知先前大軍得勝,追趕敗兵,遂不作準備(戰(zhàn)局瞬息萬變,不到最終勝利,不可大意)。
忽見趙云沖到面前,眾軍皆走,后面瓚軍團團圍裹上來。
田豐請袁紹躲藏起來,袁紹表示寧愿死戰(zhàn)也不躲藏(生死之際,唯死戰(zhàn)方可生還),眾軍士齊心死戰(zhàn)。
趙云沖突不入,紹兵大隊掩至,趙云保公孫瓚殺透重圍,幸得劉備等人相救。
二、拉人入伙
兩軍相拒月余,有人來長安報知董卓。
李儒向董卓建議:假天子之詔(最早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乎?),差人往,和解之。二人感德,必順董卓(聰明人動口,笨人動手)。
董卓依計而行,二人果然和解。
公孫瓚再為劉備請功,劉備與趙云分別,不忍相離。
趙云感嘆公孫瓚和袁紹一樣并非良主(謀定而后動,三思而后行。情況不明便下決斷,悔之晚矣),劉備勸慰趙云:還有相見之日,二人灑淚而別。
袁術向袁紹要馬,袁紹不給。
袁術向劉表要糧,劉表不給。
術恨之,派人送信給孫堅,使伐劉表(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三、仇上加仇
袁術與孫堅約定:孫堅取荊州,袁術取冀州(雙管齊下,事半功倍),孫堅表示同意(他人“好意”,豈可輕易拒之)。
程普提醒孫堅:袁術不可信,孫堅表示自己打算報仇,沒打算袁術相助(不添亂,也是一種幫忙)。
堅臨行,其弟孫靜引諸子向孫堅建議:以大局為重,不要報私仇(事分輕重緩急,利分大小多少,亙古一理)。
孫堅不聽,堅持去報仇(做大事者,更重要的是有耐心,沉住氣,冷靜處事)。
長子孫策與孫堅登舟,殺奔樊城。
劉表令黃祖部領江夏之兵為前驅,其親率荊襄之眾為援。
黃祖伏弓弩手于江邊,只顧放箭,箭已放盡(收放自如,乃高手入門標志之一)。
堅拔船上所得之箭(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善之善者也),令軍士一齊放箭。
黃祖支吾不住,只得退走。
堅軍登岸,三面夾攻,黃祖大敗,棄卻樊城,走入鄧城。
堅令黃蓋守住船只,堅親自統(tǒng)兵追襲(攻守兼?zhèn)洌瑯O佳戰(zhàn)術)。
黃祖聚敗軍,來見劉表,言堅勢不可擋。
蒯良向劉表建議:深溝高壘,以避其鋒;派人向袁紹求救(強敵面前,避其鋒芒,堅守待援,良策也)。
蔡瑁引軍出戰(zhàn)孫堅,蔡瑁敗走,逃入襄陽。
蒯良言瑁不聽良策,按軍法當斬。
劉表以新娶瑁妹,不肯加刑(公私不分,賞罰不明,事不成也)。
孫堅分兵四面,圍住襄陽攻打。
蒯良向劉表建議:速致書袁紹,求紹相助。
劉表寫好書信,健將呂公愿意突圍。
蒯良向呂說明突圍計策:分一百人上山,尋石子準備;一百人執(zhí)弓弩伏于林中。有追兵到時,盤旋曲折,引到埋伏之處,矢石俱發(fā)。能取勝,放起連珠號炮,城中便出接應。無追兵,趲程而去(良謀貴在周密,曲折方易蠱之)。
孫堅得知有人突圍,不會諸將(單打獨斗,終難成大事),只引三十余騎趕來。
呂公依計而行,將孫堅殺死。
城中黃祖、蒯越、蔡瑁分頭引兵殺出,江東諸軍大亂。
孫策派軍吏桓階為使者,要求用黃祖換回孫堅的尸體。
劉表本欲同意,蒯良阻止并建議殺掉桓階(春秋無義戰(zhàn),亂世皆如此)。
預知桓階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八回 志莫能小
一、婦人之仁
蒯良建議:趁孫堅新喪,堅子皆幼,火速進軍,拿下江東(趁其病,要其命,省時省力)。若還尸罷兵,孫策會成為荊州之患(放虎歸山,貽害無窮)。
劉表舍不得黃祖,蒯良建議:舍棄黃祖取江東(做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
劉表以黃祖是表心腹為由,不忍舍棄(舍小義,取大義,可也)。
遂送桓階回營,相約以孫堅尸換黃祖。
二、莫欺少年窮
孫策罷戰(zhàn)回江東,葬父于曲阿之原。
喪事已畢,引軍居江都,招賢納士(欲成大事者,招攬人才為先),屈己待人(尊重人才,人才方可為己用),四方豪杰,漸漸投之。
董卓在長安,聞孫堅已死,得知孫策才十七歲,遂不以為意(有志不在年高,初生牛犢不怕虎,少年不可欺)。
卓自此愈加驕橫(驕兵必敗!保持清醒,方可得準確判斷),自號為“尚父”,董氏宗族,不問長幼,皆封列侯(任人唯親,**之始也)。
離長安城二百五十里,卓別筑郿塢,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長安,內蓋宮室,倉庫屯積二十年糧食(物質上的強硬,永遠抵不過人心的進攻)。金玉、彩帛、珍珠堆積不知其數(shù),家屬都住在內(格局大小決定了成就高低)。
董卓常設帳于路,與公卿聚飲,經(jīng)常在宴席間殺人為樂(缺什么補什么,越是兇殘之人越是膽小之輩),眾官敢怒不敢言。
三、虎狼反目
司徒王允深夜聽到府中歌伎貂蟬長吁短嘆,在外聽了良久(貴人語話遲,不是貴人反應慢,而是為了收集到足夠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
王允問其緣由,貂蟬表示愿為王允分憂。
允跪求貂蟬:為天下,將貂蟬先許呂布,再獻于董卓,令二人反目(以大義令他人犧牲者,終非良人也),貂蟬答應了。
王允令良匠嵌造金冠一頂,使人密送呂布(財不可外露,時局不明,立場不可輕顯)。
呂布來王允府中致謝,允趁機將貂蟬許給呂布,以怕董卓見疑為由,送走呂布(官大一級壓死人,在組織中,等級觀念不可輕視)。
王允趁呂布不在董卓身邊之際,請董卓去府中,借機將貂蟬獻于董卓。
允即命備氈車,先將貂蟬送到相府(承諾兌現(xiàn)之時,方見其誠)。
呂布找王允對質,王允謊稱:董卓替呂布照顧貂蟬。
呂布信以為真,進入董卓府中,呂布才發(fā)現(xiàn)上當。
貂蟬故意挑撥呂布與董卓的關系,呂布在董卓身邊想著貂蟬,神魂飄蕩(神情恍惚,乃己不知而人知之事)。
卓見布如此光景,心中疑忌,令呂布出去,布怏怏而出。
呂布入內問安,正值卓睡,卓朦朧雙目,見布注視床后,目不轉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卓大怒,喚左右逐出,今后不許入堂。
呂布怒恨而歸,李儒得知后,勸董卓與呂布和好。
董卓贈金銀予呂布示好,呂布表面無事,心中依然想著貂蟬。
布趁董卓與獻帝交談之際,提戟出內門(擅離職守者,當斬),去找貂蟬。
貂蟬向呂布訴苦,并糾纏著呂布不放。
董卓發(fā)現(xiàn)呂布與貂蟬在一起,呂布大驚,回身便走(心虛則膽慫,理直方氣壯)。
董卓搶了畫戟,挺著趕來,呂布走得快,卓肥胖趕不上,擲戟刺布。
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趕,布已走遠。
卓趕出園門,一人飛奔前來,與卓胸膛相撞,卓倒于地。
預知此人是誰,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