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聚好散
獨蔡陽不服關公,欲往追之。
操訓斥: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眾將皆當效之(人品有高低,無對錯!立場,是非標準的根本)。
遂叱退蔡陽,不令去趕。
程昱提醒:關公不辭而去,亂言片楮,冒瀆鈞威,其罪大矣。若縱關公使歸袁紹,是與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殺了,以絕后患(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
操以信義為重,故令不追。
曹操想與關公做個人情,令張遼先去請住關公,待曹操與關公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日后紀念(買賣不成仁義在,何苦相逼強買賣?)。
張遼領命,單騎先往,曹操引數十騎隨后而來。
關公因欲護送車仗,不敢縱馬,張遼拍馬而至,叫住關公。
關公教車仗從人,只管望大路緊行,自己勒住赤兔馬,按定青龍刀,立馬于橋上望之。曹操引數十騎,飛奔前來,背后乃是許褚、徐晃、于禁、李典之輩。
關公見眾人手中皆無軍器(握手禮來源于原始社會,早在遠古時代,人們以狩獵為生,如果遇到素不相識的人,為了表示友好,就趕緊扔掉手里的打獵工具,并且攤開手掌讓對方看看,示意手里沒有藏東西),方始放心。
曹操表示:操欲取信于天下(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不會負前言,恐關公途中乏用,特具路資相送。
一將從馬上托過黃金一盤,關公拒絕,操又送錦袍一領,另一將下馬,雙手捧袍過來。
云長恐有他變,不敢下馬,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于身上(做大事者必重于細節,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勒馬回頭稱謝。
云長遂下橋往北而去,許褚覺得關公無禮太甚,欲擒之。
操堅持言既出,不可追也(一言九鼎重千秋)。
二、路遇好人
關公來趕車仗,約行三十里,卻只不見,云長心慌,縱馬四下尋之。
襄陽人廖化叫住關羽解釋:同伴杜遠誤將二夫人劫掠上山,化知是大漢劉皇叔夫人,且聞關羽護送在此,化即欲送下山來。杜遠出言不遜,被化殺之(舉大體而不論小事,務實效而不為虛名)。
關公教急取二夫人下山,關羽問明情況,果如廖化所言:杜遠不從,已被廖化殺了(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相為友)。
關公拜謝廖化,廖化欲以部下人送關公。
關公因化是黃巾余黨,未可作伴,乃謝卻之(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廖化又拜送金帛,關公亦不受,廖化拜別,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
云長將曹操贈袍事,告知二嫂(面對聰明人,坦誠相見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催促車仗前行。
桓帝時曾為議郎,致仕歸鄉的胡華在家中款待關羽等人,并請關羽帶書信予在榮陽太守王植部下為從事的兒子胡班。
關公允諾。
三、過五關斬六將
東嶺關把關將孔秀依法度向關羽要曹操的文憑,關羽沒有文憑,硬要闖關(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秀又商量:留下老小為質,只關羽過關。關公大怒,舉刀就殺孔秀。
秀鳴鼓聚軍,殺下關來,關公約退車仗,縱馬提刀,只一合,孔秀尸橫馬下。
眾軍便走,關公揚言:殺孔秀,不得已也,借眾軍之口,傳語曹操,言孔秀欲害關羽,關羽故殺之(孤將一人而勝眾軍,眾軍因失一將而棄城池,夢也)。
關公即請二夫人車仗出關,望洛陽進發。
洛陽太守韓福領軍排列關口,問關羽身份,關公欠身言明:羽為漢壽亭侯(掛印封金,拒官退財也,掛印后仍用其官職,掩耳盜鈴也)。
韓福向關公要曹操的文憑,關公表示沒有。
韓福推斷:無文憑,即系逃竄。
關公怒(奉公守法,忠于職守,何怒之有),恐嚇韓福:東嶺孔秀,已被關公所殺,韓福亦欲尋死耶(威脅、恐嚇,江湖匪徒莫過如此)?
韓福令孟坦出馬,輪雙刀來取關公,孟坦戰不三合,撥回馬便走。
孟坦只指望引誘關公,不想關公馬快(掛印封金,為何不還寶馬?),早已趕上,只一刀,砍為兩段。
關公勒馬回來,韓福閃在門首,盡力放了一箭,正射中關公左臂。
公用口拔出箭,飛馬徑奔韓福,韓福急走不迭,關公手起刀落,帶頭連肩,斬于馬下,殺散眾軍,保護車仗。
關公割帛束住箭傷,連夜投汜水關來。
把關將并州人卞喜,尋思一計:就關前鎮國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余人,誘關公至寺,約擊盞為號,欲圖相害。
安排已定,出關迎接關公。
公見卞喜來迎,便下馬相見,喜大贊關公,關公訴說斬孔秀、韓福之事。
卞喜假意承認關公殺得對,并表示向曹操解釋。
關公甚喜,同上馬過了汜水關,到鎮國寺前下馬。
鎮國寺乃漢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余人。
內有一僧,是關公同鄉人,法名普凈。
普凈已知喜意,向前與關公攀交情,卞喜恐有走泄,呵斥普凈不可多言。
關公勸解,表示愿意與普凈多加交談,普凈請關公方丈待茶。
關公讓先向二位夫人獻茶,普凈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請關公入方丈。
普凈以手舉所佩戒刀,以目視關公,公會意,命左右持刀緊隨。
卞喜請關公于法堂筵席,關公直問:卞君請關某,是好意,還是歹意(一語中的,光明磊落真君子)?
卞喜未及回言,關公早望見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
卞喜知事泄,左右方欲動手,皆被關公拔劍砍之。
卞喜下堂繞廊而走,關公棄劍執大刀來趕,一刀劈卞喜為兩段。
有軍人圍住二嫂,見關公來,四下奔走。
普凈自知此處難容,收拾衣缽,亦往他處云游也。
關公稱謝,護送車仗,往滎陽進發。
滎陽太守王植,與韓福是兩親家,聞得關公殺了韓福,商議欲暗害關公,待關公到時,王植出關,喜笑相迎(有口蜜腹劍者,但也有口劍腹蜜者)。
關公訴說尋兄之事,植建議入城,館驛中暫歇一宵,來日登途。
關公見王植意甚殷勤,遂請二嫂入城。
王植請關公赴宴,關公辭不往,植使人送筵席至館驛。
關公于路辛苦,請二嫂晚膳畢,就正房歇定,令從者各自安歇,關公亦解甲憩息。
王植密命從事胡班:今晚點一千軍圍住館驛,一人一個火把,待三更時分,一齊放火,不問是誰,盡皆燒死!
胡班領命,便點起軍士,密將干柴引火之物,搬于館驛門首,約時舉事。
胡班久聞關云長之名,試往窺之。
胡班潛至廳前,見關公左手綽髯,于燈下憑幾看書。
班見了,驚動關公,公問何人,胡班據實已告。
關公確認班為許都城外胡華之子(若胡班不來,關公記得書信之事乎?),關公喚從者于行李中取書付班。
班看畢,遂密告:王植心懷不仁,欲害關羽,暗令人四面圍住館驛,約于三更放火。
胡班建議:班先去開了城門,關羽急收拾出城。
關公急來到城邊,只見城門已開,關公催車仗急急出城,胡班還去放火。
關公行不到數里,王植帶人馬趕來,王植徑奔關公,被關公攔腰一刀,砍為兩段。
關公催車仗速行,于路感胡班不已(胡班生死,可在關公心中?)。
行至滑州界首,劉延引數十騎,出郭而迎。
關公套交**向太守借船只,延不敢應付。
關公知劉延無用之人,遂自催車仗前進。
到黃河渡口,秦琪引軍出問關公是何人?
關公自稱漢壽亭侯(傳言關羽高傲自負,得侯位而不舍,傳言不虛)。
琪問關公欲何往?關公言明:欲投河北去尋兄長劉備。
琪又向關公要曹操公文,關公竟言明:羽不受曹操節制,不需要公文(投敵之人,牛在何處)!
琪奉夏侯將軍將令,守把關隘,不讓關公過去!
關公大罵秦琪,秦琪大怒,直取關公(不自知者自負,不自省者自傲,不自律者自滿,皆致命也)。二馬相交,只一合,關公刀起,秦琪頭落。
關公令余下眾人速備船只,送羽渡河,軍士急撐舟傍岸(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保命秘訣)。
關公請二嫂上船渡河,渡過黃河,便是袁紹地方。
關公于馬上自嘆:羽非欲沿途殺人,奈事不得已也,曹操知之,必以羽為負恩之人矣(人生未許全無事,世態何須太認真)。
四、因勢而變
孫乾向關公介紹:劉辟、龔都自關公回兵之后,復奪了汝南,遣孫乾往河北結好袁紹,請劉備同謀破曹之計。不想河北將士,各相妒忌。田豐尚囚獄中;沮授黜退不用;審配、郭圖各自爭權;袁紹多疑,主持不定。孫乾與劉皇叔商議,先求脫身之計。今皇叔已往汝南會合劉辟去了,恐關羽不知,反到袁紹處,或為所害,孫乾特于路迎接關羽。建議關羽速往汝南與皇叔相會(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強者乘勢而進)。
關公教孫乾拜見夫人,夫人問其動靜,孫乾詳言袁紹二次欲斬皇叔,今幸脫身往汝南去了,夫人可與云長到此相會。
關公依言,不投河北去,徑取汝南來,正行之間,夏侯惇領一彪人馬趕來。
預知關公怎生脫身,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