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逃荒路上1942年的春夏交際,冀南大地,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旱災(zāi)、蟲災(zāi)、匪患、再加上日本鬼子的燒殺搶掠,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先是三個月滴雨未下,龜裂的土地張開血盆大口,玉米稈枯成了灰黑色的柴禾,田埂上的野草早在五月就被饑民挖光,連帶著草根都刨得干干凈凈。
入秋又陡降暴雨,滏漳河堤壩在炮聲中決了口,渾濁的洪水裹著死人死畜、斷木檁梁,漫過矮墻時還在嘶嘶作響。
逃難的人潮里,老太太抱著餓死的孫兒跪在泥水里,發(fā)髻上插著半截枯枝當簪子;漢子們赤著腳在洪水里撈漂浮的谷糠,腳底板被碎石劃得鮮血淋漓。
更怕的是黑夜里的馬蹄聲,土匪穿著破軍裝,搶光最后一口雜糧就縱火燒房,火光映著他們腰間的刺刀,在災(zāi)民絕望的哭嚎里格外刺眼。
城門口的粥棚前,每天都有人直挺挺栽倒,野狗叼著破爛的褲腳跑過,驚飛了扒在草垛上的烏鴉。
十三歲的肖何帶著母親逃荒要飯,來到離家二十多里的胡村鎮(zhèn),實在餓得走不動了,就在路邊歇息。
這時,陰云密布,狂風四起,大雨即將到來。他們環(huán)視四周,看到附近有一座家廟,于是趕緊推開門,進去躲雨。
看廟的是個心地善良的中年人。看他們可憐,又聽說他們是附近的十里八鄉(xiāng)村的人,就允許他們進去避雨,并且準許他們在家廟安頓下來。
這樣,他們就有了一處可以遮風避雨的安身之所。白天,母親幫有錢人家洗衣服,肖何則到處打臨工度日。
胡村鎮(zhèn)是周圍村子中較大的鎮(zhèn)子,這里有鄉(xiāng)公所。肖何來到鄉(xiāng)公所門口,看著進進出出的人們,心里有了主意。
他大步走進去,正巧看到做飯的廚子師傅,這是一個慈祥的老人。正準備出去挑水做飯,肖何上前哀求老人,說,讓我給你們挑水吧,我有力氣,不要工錢,只要有口飯吃就行。
廚子看肖何人雖然年紀小,但還算機靈,他正好缺個幫手,在肖何的再三請求下,廚子便收留了肖何,讓他在廚房打雜。
從此,肖何便有了一份固定工作,不再四處流浪乞討。不再為一日三餐發(fā)愁。
成為鄉(xiāng)公所里的一名臨時工。他不但在廚房打雜,打水,劈柴,有時,鄉(xiāng)公所里有了急事人手忙不過來,就派肖何跑跑腿,傳遞個信息什么的。
時間不長,大家都知道了鄉(xiāng)公所里有一個手腳勤快的半大孩子。作為鄉(xiāng)公所的廚子,最不好掌握的就是吃飯人數(shù)。
固定吃飯的總是那么幾個人。另外的幾個就不是那么如常了。早上說好了中午要回來吃飯的,結(jié)果中午他們沒能回來。
剩飯如何處理?廚子是個好心人,肖何的機靈勤快也贏得了他的好感。
他也知道了肖何還有母親需要供養(yǎng),于是就把肖何喊來,當著眾人的面,往剩飯桶里舀了一瓢涼水,說,趕緊倒掉不要了。
眾目睽睽中,肖何提起剩飯桶走出鄉(xiāng)公所。來到拐彎處,見四周無人注意,立即奔向家廟方向。
母親又可以好幾天不用挨餓了。這樣的事情隔三差五就有一次。好心的廚子總是幫肖何度過難關(guān)。
這時,在鄉(xiāng)公所對面的一所小吃店里,有兩個大漢正在一邊吃著飯,一邊商議著事情。
他們討論的話題自然也和鄉(xiāng)公所的肖何有關(guān)。他們也是早就注意到了他,早就看中了肖何在鄉(xiāng)公所里的微妙的地位和他那機靈的性格。
準備做做肖何的工作,爭取讓他做一些更有價值的工作。那么等待肖何的該是什么樣的命運呢?
且聽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