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射無人機,也是近幾年新興的戰術概念。
本質是將無人機小型化,利用炮火方式發射。
前段利用加速度,中段利用空氣動力學,末段利用重力加速度。
這樣可以讓炮彈的射程更長。
而且由于中段的花香動力存在,炮彈可以不用走拋物線,實現飛行軌跡的微調,就像飛機一樣。
這種打擊方式既有無人機的可控性優點,又比普通無人機速度快,所以廣受陸軍好評。
關鍵。
這項技術現在陸軍還玩的不是很明白。
黃瀚有些懷疑人生。
不是,說好的軍用科技領先民用五到十年。
怎么到你這。
全都倒反天罡了?
我的炮射無人機營還沒形成作戰力量呢,消防又用上了?
“過分了!真的過分了!”
黃瀚站在皮卡車的后斗,不舍得下來。
“你這一個發射器,50架無人機,容量也太大了吧?”
魏修攤攤手:“沒辦法,民用嘛,首先考慮的降本增效。”
“那我就不懂了,就這點玩意,怎么發射五十架無人機的?”
黃瀚百思不得其解。
你把滅火彈加上翅膀,我能理解。
這樣確實可以有效減少飛機的占地面積。
但發射飛機,總歸是要動力的吧?
炮射無人機,顧名思義,要用炮打。
用炮,就得要火藥作為推進劑。
目測,這個發射器的大小裝不了多少火藥。
別說五十架無人機,五架都夠嗆。
“你怎么解決炮射動力的問題?”
面對黃瀚的疑問,魏修不慌不忙。
“傳統炮射無人機用的是火藥,那樣確實會占地方。”
“所以我這個采用了新能源的方式。”
“節能環保還高效。”
謝主任一時間沒聽明白:“什么就新能源了?”
黃瀚:“主任啊,你看您就是沒認真記知識點,他說的新能源是電磁炮。”
經常看魏修直播的人都知道。
別人的新能源是電池。
這貨的新能源是電磁。
所以他們最先融會貫通。
黃瀚轉頭看向魏修:“你是不是想說電磁炮都有了,我整點電磁炮射無人機,很合理吧?”
被搶了臺詞的魏修有點無語:“錘子電磁炮射無人機,人家學名叫做電磁推射無人機。”
“你還挺會起名……”
話說到一半。
黃瀚突然愣住了。
電磁推射無人機?
電磁推射?
電磁彈射!?
電彈!!!
“我去,你這玩意兒和航母是一個技術路線?”
一時間。
所有人都不會了。
原本以為你用的是火箭軍的技術路線。
仔細一看。
你這不是海軍的路線嗎?
利用電磁線圈的互斥力,賦予飛機初始加速度。
這不就是電磁彈射嗎?
海軍弄了好幾年,現在還在上艦試驗,沒完全形成戰斗力。
怎么說!
你消防隊又用上了。
一聽和國之重器一樣的技術路線。
錢偉和王釗和瞬間就不困了,一掃陰霾,上前仔細觀察。
“這玩意兒能飛多遠?”
魏修:“150公里。”
聽到這個回答。
人群中有人繃不住了。
“不可能!”
跟隨謝主任一同而來的電科集團的姜福元立刻提出質疑。
電科集團的老本行就是研究無人機。
我軍在役和研發中的炮射無人機,幾乎都出自他們之手。
沒有人比姜總更懂無人機了。
“我承認,利用電磁彈射是很高明的想法。”
“這樣確實可以提高無人機的作戰半徑。”
“但150公里的距離,也太遠了。”
“這樣對于飛機的初速要求太高了!”
誠然。
電磁彈射是可以增加初速,從而增加無人機的作戰半徑。
但!
初速越大,飛機在膛口處承擔的過載也越大。
無人機可不是炮彈,硬鐵一塊,隨便造。
這玩意兒里頭有芯片,有精密儀器。
一旦承受巨大過載。
輕則飛機失效,重則一出膛口就粉身碎骨。
目前電科集團最主流的技術,也只能飛15公里。
再多,無人機會無法承受過載而失能。
如果要發射更很多里程的無人機,就只能選擇專用的發射平臺。
“這位一看就是懂行的。”
聽到質疑,魏修眼前一亮。
心中終于不是麻瓜了。
“確實,過載是我面臨的比較龐大的挑戰。”
“我嘗試著用機械分離技術,改進了一下過載的瓶頸。”
“目前這款炮射滅火彈能承受3600G的過載。”
“所以基本上能應付現存技術條件下的所有膛口速度。”
奪少!
3600!?
聽到這個數字,臺下的所有人都像是被雷劈了一樣。
這些人可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
有陸軍、空軍、火箭軍…
還有電科集團、北工集團、兵工集團…
他的職業,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過載數值。
正因為如此,他們才知道這個數字的含金量。
人體的過載極限是9G。
載人航天器和飛機的過載極限是10G。
導彈的過載極限是100G。
而電科集團研究的炮射無人機,已經到了把研發中心擼出火星子的地步。
過載極限堪堪做到120G的水平。
這個數值足以讓他們冠絕全球了。
現在。
你跟我說3500G?
整整提高30多倍!
姜總的腦袋就像炸開了似的。
怪不得人家用電彈呢!
就憑人家無人機的過載水平,用魔法都是應該的!
“正因為過載數據優秀。”
“所以這款消防炮射無人機的作戰半徑才很優秀。”
“150公里的范圍,幾乎可以覆蓋所有的消防作業環境。”
“如果不能,那我們就多來幾臺。”
說著。
魏修上前,指著那臺設備。
“除了半徑大之外。”
“這臺設備還有一個優點。”
“就是集成化和模塊化。”
“你們看到的只是一輛車,一臺設備。”
“但如果是十輛車,十臺設備呢?”
魏修說的很形象。
現在大家終于明白這臺設備為什么四方四正。
就是為了集成化。
一臺可以放在皮卡上。
但如果是十臺,就可以放在半掛上。
一旦遇到火情。
一臺半掛車拉著發射器到達現場。
短時間密集發射,將會是500臺的巨量。
而且這個數字還可以無限疊加。
試想一下。
著火了,天空中密密麻麻的都是無人機,遮天蔽日。
每一臺機器都攜帶著一枚滅火彈。
但每一臺機器卻不像炮彈那樣無腦。
既可以聯網,又可以單獨作戰。
進可火力集群,覆蓋火場。
退可彈點突破,控制火勢。
想到這兒,身為陸軍一線主管的黃瀚頭皮有些發麻。
蜂群!
這不就是蜂群戰術嗎?
壞了!
我陸軍還沒完全形成戰斗力的東西。
消防先用上正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