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婆子起身與她回道:
“見過王后娘娘,老婆子原本姓盧,后為了逃命改名換姓。”
“您喚老婆子陶氏即可,二十多年過去了,都快忘了自己的姓氏。”
溫梨溫和地與她點頭,感慨道:“辛苦您躲了這么多年。”
“能否麻煩您將二十多年前的真相復原,告訴我們當年到底發(fā)生了何事?”
陶婆子抬頭望她一眼,又看向一旁的徐姑姑。
明顯帶著一絲防備和謹慎。
她局促地握緊滿是厚繭的手。
多年來的艱辛迫使她習慣性佝僂彎曲著脖子朝地面看,不敢直視貴人的眼睛。
她攪著衣片小心講述起來:
“當年我們是從宮外被人找進宮,受命給宮里一個偏殿的貴人接生。”
“與我一同前往的,還有一名姓黃的婆子。”
“她擅長轉正胎位,我擅長生產處理。”
“那位貴人當時胎位本來就不好,加上她當時似乎是被軟禁著。”
“生產時宮殿里那些宮女根本不管她死活,另外幾個接生嬤嬤也只是坐在一旁看著。”
“后來還是栗姑姑帶著沈太醫(yī)和我們幾個闖了進去,強硬將那些人趕出產房。”
“那位貴人生了整整兩天兩夜,最終艱難產下一名男嬰。”
“可惜孩子剛落地,姚貴妃便帶了一大群人闖進來。”
“她以假傳圣意的罪名,將那位帶我們進來的栗姑姑……給絞殺了。”
“當時剛生產完的那位夫人大出血,沈太醫(yī)本想進來救治。”
“可惜也被她讓人拖出去……當時我們只聽到沈太醫(yī)一聲慘叫。”
“我和黃婆子抱著孩子瑟瑟發(fā)抖,已經徹底嚇得不敢動彈。”
“那位姚貴妃正要命人上前將孩子搶走,然后將我們也就地解決。”
“當時她身后一位身披白色斗篷的貴人在她耳邊出了個主意。”
“說直接絞殺在宮里,萬一竹山那位將來回來算賬,娘娘難免留下把柄。”
“不如借刀殺人,穩(wěn)婆接生不利,導致產婦血崩而死。”
“為了活命,穩(wěn)婆挾持剛出生的嬰兒逃出生天,最后將孩子滅口。”
“娘娘既不落下把柄,還能有個合理的由頭。”
“至于孩子么,就讓這兩位帶出去,投河還是活埋,都可以。”
“那位姚貴妃聽完,霎時就改了主意,她笑著上前說給我們兩條路。”
“一是讓我們兩人帶著這個孩子出去埋了,她可以放我們一條生路。”
“不過必須遠走高飛,不許再出現(xiàn)在都城。”
“二是她斬草除根,連我們一塊處理,讓我們陪這個孩子共赴黃泉。”
“我們當時嚇傻了,半天回不過神,后來還是黃婆膽大一些。”
“橫豎都是死,她便開口說選第一條。”
“姚貴妃便讓人將我們兩人押出皇宮,帶到郊外一處偏僻的林子,命人看著我們處理。”
“其實我們兩人都很清楚,無論選哪一條,按照這位貴人的手段,絕不會放過我們。”
“于是黃婆子便忽悠兩名侍衛(wèi)到一旁去坐著等,說我們挖坑需要時間。”
“黃婆一邊挖坑,一邊悄聲告訴我,穿過這個林子,下邊有一處陡坡峭壁。”
“那峭壁間有一處被藤蔓覆蓋的山洞。”
“因著她家離這里不遠,她家老頭經常到這一帶挖川芎。”
“她說有一次老頭爬山崖時跌下來落進了這處崖洞,碰巧知道了此處。”
“那坡是斜面的,只要找對位置,順著坡面滑下去,就會掉進洞里,仿佛人間蒸發(fā),眨眼消失”
“她打算抱著孩子博一條生路,問我要不要跟她一起?”
“反正我們兩個活不成,好歹活生生一條生命。”
“我們干的又是接生的活,若親手扼殺這個孩子。”
“別說我們自己下不了手,這簡直是遭天譴的缺德事。”
“我本是猶豫的,但是一看那兩個兇神惡煞的侍衛(wèi)。”
“思慮再三后,便同意了,搏一搏,萬一能活下來呢?”
“于是我們兩人便趁那兩侍衛(wèi)轉身的工夫,拔腿就朝山峭跑。”
“那兩侍衛(wèi)見我們跑了,拔刀就追上來。”
“黃婆拉著我一路狂奔,就在那兩人馬上要追上斬殺我們時。”
“我們一躍而下,帶著孩子滑了下去。”
“但是天色已經昏暗,那山峭下又是湍急的河流,亂石一堆。”
“不小心掉下去,要么被溪水卷走,要么磕到大石上被砸死。”
“我們滑下去時,果然掉進了那個洞里。”
“那兩護衛(wèi)及時止步,看一眼下方的急流,又來回搜索了許久,也沒發(fā)現(xiàn)我們的身影。”
“天黑,他們也不敢輕易下去確認,于是就謊稱我們跌下急流與孩子一起死了。”
“如此我們才僥幸逃過一劫。”
“我們在那處山洞躲了兩日,餓了就吃山崖滴下來的水和草充饑。”
陶婆婆一邊回憶,一邊繼續(xù)講下去:
“孩子當時本來就難產,但是生出來后哭聲微弱。”
“掉進洞里時,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青紫一片。”
“幸好當時黃家老頭采藥時,落了一些藥在里面。”
“黃婆子也會一點救人的本事,也虧得那孩子命大。”
“被黃婆一陣折騰,竟然活了過來。”
“可是一直躲著不是辦法,我們必須趕緊出去。”
“就算我們兩人可以靠草撐兩日,孩子撐不住。”
“于是我們拼了命抓著藤蔓爬上去,發(fā)現(xiàn)山峭下竟然有個身穿鎧甲的男子在下面搜尋。”
“天太黑,看不清模樣,我和黃婆嚇得不敢出聲。”
“于是決定分開走,她膽子大,會一點醫(yī)術,就由她帶著孩子走。”
“我與她分開后,趁著天黑打算摸回家,帶著家人逃離京都。”
“可惜,等我回去的時候,我家老頭和兒子卻……”
“只有我家兒媳婦帶著孩子回娘家逃過一劫。”
“我估摸著,黃婆子家中也是一樣,遭人滅了口。”
“但是我們兩人分開時,沒有問彼此家住何方。”
“從此我就再也沒有見過她和那個孩子。”
“后來我趁都城大亂,逃了出去。”
“直到這幾年,我聽人說攝政王打了勝仗,新帝登基。”
“輾轉又打聽到兒媳婦帶著孩子回了京都家中,所以才跋山涉水艱難回來。”
“可我又不確定當年滅我們口的那幾位貴人是不是還活著,若是還活著。”
“我這一回來,萬一被她們知道,那我豈不是給兒媳和孩子帶去滅頂之災。”
“所以一直不敢回家與您的家人相認,也不敢報官。”
溫梨替她總結。
陶婆婆苦澀說道:“報官,報什么官?這是皇家秘聞,官府敢管嗎?”
“二十多年的事情,又無從查證,官府那些官老爺怎么可能會相信。”
“那您記不記得,當初那孩子胸口塞有一塊暖玉,您可有留意到它的下落?”
“是不是一塊綴有金麒麟的黃色玉佩。”
“對,正是。”太皇太后連忙點頭。
陶婆子略一思考,答道:
“當時我們要挖坑埋了那孩子,但是又不能讓遠處兩侍衛(wèi)看出來。”
“黃婆便打算將孩子襁褓解下來,假裝埋進去,再將孩子塞到自己心口暖著。”
“結果剛解開帶子,一塊玉佩掉了下來。”
“她便干脆將那枚玉佩埋進土里,快速封土。”
“那兩護衛(wèi)沒聽到孩子的聲音,看我們已經在埋土,這才放松警惕轉過身去。”
“至于后來那枚玉佩還在不在,我就不得而知了。”
“那埋玉佩的地方您可還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