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得不錯,早上李茂森起個大早在威尼斯街道上跑步。
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市區擁有118個人工島嶼,117條縱橫交叉的水道。
電影節舉辦地麗都島是這一百多個小島之一。
由于市區禁止車輛通行,在這里最常見的交通工具是威尼斯小艇‘貢多拉’、水上巴士、水上出租等。
李茂森從圣馬可廣場跑到嘆息橋,跑到沒有路的時候,在岸邊招來一艘貢多拉,乘著小船回到酒店。
張主任、王曉帥幾人剛剛起床,在樓下餐廳吃早餐,披薩、玉米粥、小松餅、烤蝦干之類,由于團隊餐飲補貼比較少,大家吃的都比較簡單。
“李茂森,快過來看,你上報紙了。”
王曉帥指著桌上的報紙喊道。
“來了。”
李茂森取了一份早餐,端著餐盤來到餐桌上。
餐桌上除了早餐,還有三份報紙,《共和報》《威尼斯早報》《24小時太陽報》,劉翻譯正邊吃飯邊給大家讀報紙。
三份報紙在娛樂版塊提到他和馬丁斯科塞斯導演在影展中心聊天的事。
文章先介紹了他的身份,一位來自華夏的導演,今年22歲,執導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入圍本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受到眾多影評人的稱贊。
說他和斯科塞斯導演見面后聊了很多電影方面的問題,聊的很愉快。
事后馬丁·斯科塞斯導演在接受《威尼斯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李是一個很有才華,很有見識,也很有潛力的年輕導演,很看好他未來在電影上的發展。
報紙上還刊登了兩人坐在沙發上聊天的照片,場面和諧有趣。
“哈哈,好事好事。”
張主任聽完報紙上的內容,笑呵呵地說,“黃記者,把這些報紙收起來,帶回國內去,你也抽空寫幾篇新聞稿傳回去,重點報道一下。”
“好的張主任。”
記者老黃點點頭。
張主任又看向李茂森,態度和藹地說,“李導,你能得到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稱贊,替我們華夏導演長臉了,以后有機會的話,多找斯科塞斯導演聊聊,向他介紹我們華夏優秀電影和優秀文化,邀請他們來國內拍電影。”
“好的。”
李茂森笑了笑。
向馬丁·斯科塞斯介紹華夏電影和文化沒問題,但邀請他來華夏拍電影就算了。
馬丁的電影受新現實主義影響較大,喜歡拍攝現實題材,且故事內容大都比較黑暗混亂,譬如講黑手黨小混混的《窮街陋巷》,反越戰的《出租車司機》,講宗教的《基督最后的誘惑》等。
他來國內拍電影很難得到上面的批準。
吃過早餐,還沒來得及回到樓上房間,張主任接到電話,有幾家媒體記者想采訪李茂森,詢問電影相關問題。
“李導,這是個宣傳我們國家電影的好機會,你和記者們聊聊,講講華夏電影和改革開放,不過說話時注意一點,不該說的千萬不能說。”
張主任叮囑說。
李茂森點點頭,即使不宣傳國家電影,他也準備接受采訪,目的是增加《一個都不能少》曝光率,吸引外國片商的注意。
關注的人多了,電影版權也能多賣些錢。
采訪地點在影展中心的休息室,媒體有來自《晚郵報》《24小時太陽報》《威尼斯早報》記者,也有意大利《電影》雜志編輯,法國《電影手冊》編輯等。
由于華夏電影在國際影壇上存在感較弱,媒體過去關注的不多,對華夏電影和電影人了解也不多。
此時面對他這個華夏導演,記者們像是好奇寶寶。
在提問環節,記者們先詢問他的個人經歷,再詢問華夏內地電影行業的情況。
要他根據實際情況談談內地電影和電影導演,談談他對當前世界電影行業的看法等。
李茂森在自我介紹時,只提到過去是華夏武術表演團隊的一員,從去年開始接觸導演工作,并根據身邊的真實事件拍攝出一部電影,正是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一個都不能少》。
他推薦的華夏電影有《雷雨》《日出》《城南舊事》《紅高粱》等八十年代上映的電影。
在八十年代之前,國內電影走的是一條與國際電影完全不同的道路,在那之前政治電影比較多,推薦出來也不會有人看。
從改革開放之后,國內才涌現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譬如《少林寺》《喜盈門》《廬山戀》《天云山傳奇》《405謀殺案》等國內票房均超過1億元,按照當時的匯率,也有五六千萬美元。
這個票房成績放在美國也非常出色。
李茂森在講解時,用幾部電影證明內地電影行業發展欣欣向榮,未來華夏電影市場會是世界電影市場最重要組成部分。
張主任在門口滿意地點點頭。
“李導演,根據日本電影學者的研究,華夏電影在發行前會受到官方嚴格審查,許多優秀的電影因為涉及到政治、歷史等問題無法正常上映,很多優秀導演的才華也被扼殺,請問你怎么看待這件事?”
《電影》雜志編輯問道。
李茂森眼皮一跳,坑來了,他認真想了想,說,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電影審查制度是全球電影行業普遍存在的制度,目的是保護公眾的利益,維護社會道德和倫理規范,根據每個國家電影行業發展的程度不同,推行的審查標準也不同。
當前華夏電影行業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實行分級制度,在審核時會要求嚴格一些。
不過這也只是暫時的事,過幾年在分級制度推行后,審查程序會做出改變,變得更為寬松。
這一點無論是意大利、法國、美國,還是日本,都經歷過這個階段。
而華夏電影正在加速通過這個階段,這對華夏電影和電影人來說是個積極信號。”
呼~
聽到李茂森回答,不遠處張主任和楊制片幾人松一口氣。
由于事前沒有做好安排,他來不及給李茂森準備答案,在采訪時李茂森需要隨機應變。
剛才他真擔心李茂森在這件事情上發表不恰當的言論,在媒體上引起爭議,到時候傳到國內他也會受到處分。
好在李茂森的回答有理由條,即使外國記者想摘出來一條炒作,也沒辦法證明李茂森說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