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走到軍區(qū)門口,正好趕上一輛公交。
林安安正準備上車時,突然聽到身后傳來一陣熟悉的聲音。
她回頭一看,原來是陳樂芳正和幾個衛(wèi)生連的同志走了過來,看樣子也是要坐公交的。
陳樂芳看到林安安,臉色微微一變,但還是勉強擠出了一絲笑容,禮貌地點了點頭。
林安安表面上也回以微笑,實則對她毫無興趣,轉(zhuǎn)身上了車。
公交車緩緩啟動,林安安沒關(guān)注陳樂芳幾人,只靜靜透過車窗看著車外的景色。
楚明蘭輕輕拉了拉林安安的手:“嫂子,我怎么有點緊張呢?”
林安安看楚明蘭這模樣,忍不住輕笑出聲,“沒事,我們就去出版社小坐一會,然后嫂子帶你去買水彩筆。”
楚明蘭小臉紅撲撲的,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嫂子,我同學(xué)都知道你是大作家,還……問我要你的新書呢!”
這年紀的孩子喜歡追求他人的認同感,再正常不過了
“沒事,出版社里有很多樣書,到時候可以拿回來一些。只是……這本新書不太適合小朋友看。”
“好、好的。”
“可以給他們拿《春日來信》。”
楚明蘭張了張嘴,想說不舍得,幾塊錢一本呢!
但又點了點頭,“好。”
應(yīng)完,又覺得自己膽子越來越大了,為了臉面,都敢送人那么貴的禮物了……
小姑娘的心思全寫在臉上,林安安怎么看不出來?
“小蘭,不用覺得局促,其實我們相處的環(huán)境就是我們的小社會,交際與人情來往都是正常的,別有心理負擔。”
楚明蘭下意識牽上林安安的手,緊握了握,“謝謝嫂子。”
陳樂芳就坐在兩人側(cè)邊的單人座位上,豎著耳朵聽,總是能聽到只言片語的。
她此時整張臉都垮著,寫滿了不開心。林安安看著比前幾天更漂亮了,不僅穿著體面,人也光鮮亮麗的,而且……她還出書了?那豈不是成作家了?
楚明舟跟林安安小兩口在西北軍區(qū)也算有名氣,陳樂芳自調(diào)來西北軍區(qū)起,也聽聞了兩人不少的事。
陳樂芳緊握了握拳,倒是什么也沒說,只是心里跟堵了石頭似的難受。
沒多久,公交車到了。
林母跟車上幾位認識的嬸子打了個招呼,隨著林安安的腳步也下了車。
只是在她下車之際,視線恰巧掃過陳樂芳。
林母皺了皺眉,“安安,坐在窗戶邊那穿軍裝的小姑娘你認識啊?”
“嗯?”
等林安安回頭的時候,公交車已經(jīng)開走了。
林安安也沒在意,林母卻覺得不對,這人看自家女兒的眼神,像淬了毒……
林安安攏了攏大衣,“可能是軍區(qū)的哪位同志吧,沒太留意。”
她笑著安撫,可林母凝視著公交車遠去方向的眼神,分明寫滿了警惕。
出版社門前,劉編輯早早就等著了。
“林老師,您可算來了。”
“劉編輯。”
“嬸子,您也來啦?快里邊坐,總編輯剛給我一些好茶葉,我給您泡上。”
劉編輯客客氣氣地把人往里邊迎。
“林老師,來了好幾個外省的兄弟出版社,以及供銷社、書店、書攤、文化館的代表,都是為你新書來的。”劉編輯提醒道。
林安安微頓,點點頭,“好的,辛苦了。”
映源出版社總編輯謝強北早就把人都請到會議廳里坐著了,林安安雖是新崛起的作家,但其的含金量極高,目前也算是出版社的一張王牌。
尤其是新書的出彩程度,能為映源出版社帶來的極為可觀的利潤。
會議室里,茶香混著油墨味氤氳不散。
供銷社主任拍著《枷鎖》的封面贊嘆:“林老師這書寫得太好了,把咱們婦女同志的苦處都寫活了!我們供銷社這次是來談獨家的,謝總編你給個準話!”
某書店老板們也紛紛附和,筆記本上記滿了首印數(shù)量和分發(fā)方案。
林安安一進會議室,所有人的視線都集中到了她身上。
“來晚了,不好意思。”
“這位就是安心吧?”
謝總編忙介紹道:“對,這位就是林安安林老師,筆名安心。”
林母牽著楚明蘭在門口的排位上坐下,眼睛瞪得溜圓。她從未見過這般陣仗,正裝革履的領(lǐng)導(dǎo)、戴著鋼筆的文化人,還有穿著供銷社服飾的主任,像走馬燈似的圍著女兒打轉(zhuǎn)……
林安安不卑不亢,一一跟人打過招呼,在主位左手邊落座。
書籍投放的事情,映源出版社的人自然會談,他們不會讓林安安吃虧,更不會讓自己吃虧。全權(quán)交給他們?nèi)フ劊职舶埠芊判摹?/p>
“林老師,很高興見到你本人,沒想到你比我想的還要年輕些,《枷鎖》這本書有內(nèi)容、有意義,我非常喜歡。”
“對,這本書主題明確,以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凸出女性同胞的內(nèi)心苦難,真的太精彩了。”
“《枷鎖》的寫法與主題都非常新穎,我敢保證,必定前景無限。”
“......”
林安安聽著眾人的夸贊,只含笑點頭,表示感謝。
等眾人說差不多了,謝總編端起搪瓷杯喝了口茶,輕咳了一聲,“既然人都到齊了,那咱們就先聊聊《枷鎖》的發(fā)行細節(jié)。”
他推了推金絲眼鏡,目光掃過在座眾人,“林老師的作品聚焦女性覺醒,在當下文化市場可是獨樹一幟,發(fā)行策略也得別出心裁。”
供銷社主任拍案而起,振振有詞,“我還是那句話,咱們供銷社最懂老百姓!只要簽了獨家,保證半個月內(nèi)把書鋪滿全省代銷點!”
她說著掏出張泛黃的銷售報表,油墨字跡密密麻麻爬滿紙面,“瞧瞧去年《女工風采》的銷量,咱們的渠道可不是吹的!”
其余代表頓時炸開了鍋。
戴眼鏡的中年男人“嚯”地站起來,筆記本拍在桌上震得茶杯里的茶葉亂顫:“獨家?這不是斷人活路嗎?我們新華書店才是書籍銷售的主流文化單位,而且《枷鎖》從排版到宣傳我們都出了力,給你獨家肯定是不行的。”
天啟出版社的代表皺著眉,“我們不爭西北市場,我們只想跟映源出版社合作,把林老師的書在山城鋪開。我們出版社在山城是人人皆知的,保證能打出漂亮的銷售成績。”
書攤負責人也站起身,“貼近人民,才能讓銷售量落地,我們書攤在西北的數(shù)量總有四十二處之多......”
他的話被此起彼伏的爭論聲淹沒,會議室里吵得不可開交,唯有林安安端坐在椅中,指尖有節(jié)奏地輕叩著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