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粗略一掃,便見到百余種在蜀山稱得上珍稀的異氣——二十四節(jié)氣天地感應(yīng)生出的元氣,五行陰煞、陽煞,玄霜陰煞,元磁真氣,奇寒之氣,稱得上五光十色、瑞彩紛呈,能煉花煞神罡的有靈草木,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這些異氣,要是轉(zhuǎn)修蜀山法之初得到,煉法也好、煉寶也罷,都該成氣候了。
奈何,碧云是骷髏山白骨洞石磯娘娘座下童子,窮是基調(diào),從沒打過富裕仗。
如今修為算是初成,煉劍、煉玄門雷法、水法、火法都愁時間不夠用,道書中許多旁門法術(shù),只能待渡過劫難再鉆研了。
碧云映照著島上種種玄妙異氣,卻并無羨艷之意,很快便到了山石鏤空而成,生有奇花異草的一處洞府。
余元揮手撤去星斗金光,收入袖中。
天遁鏡映照下,那道光華根底清晰可見,卻是將星辰光華與庚金、辛金之氣融匯,相互交織,能攻能守的一種神光。
“你們兩個小子,快來拜見吾新結(jié)識的道友……”
余元將聲音煉成絲線,被風(fēng)裹挾著,沿著曲折甬道,傳往洞府之下千余丈的幾座石室。
這蓬萊山之巔,怪石嶙峋,似是石塊堆砌,又像是一塊大石被蝕出孔洞,天然形成數(shù)百洞穴,甚是奇異。
不多時,便見兩個個頭相近,容貌卻頗有區(qū)別的少年祭遁光掠上洞府,前來行禮。
“晚輩余化,拜見前輩?!?/p>
“寧前輩,您真的來了!”
余化赤發(fā)金眸,一板一眼稽首,胡雷看見那道熟悉身影,則是驚喜出聲。
碧云看著兩個晚輩,笑著點了點頭。
余元見狀,擺了擺手,再度沉聲出言。
“你們且去采些靈果,備些仙釀,我與寧道友要先去研究丹藥……”
余化、胡雷聞言,紛紛收斂神色,躬身施了一禮,便又化遁光,往山下去了。
“我也不瞞道友,那日火靈圣母帶胡雷前來,閉關(guān)三日,氣象便大有不同,那時便看出,似是丹藥妙效。
后來半揣測、半打探,知曉是道友手筆,還往西走了一遭,依稀算出道友并不在火龍島,才去了邱鳴山。
我知火靈師妹手上多半還有靈丹,她最重情義,未經(jīng)道友允許,就算手上還有丹藥,也不會予我,故而才冒昧出言,讓她出面,請道友前來。
你定能看出,我那徒兒軀殼內(nèi)有一種異氣,煉玄門正法多有妨礙,我那獨門秘術(shù),非成仙身,煉之有害無益。
若道友能割愛幾粒神丹,我愿以獨門丹丸來換,山間異氣,有用得上的,也可采集?!?/p>
余元說著,邁步離了廳堂,穿過一道石門,竟到了連接兩座石柱的狹窄小徑上,左右俱是萬丈懸崖,云霧被風(fēng)卷來,吹散,甚是玄妙。
碧云跟著走了過去,立在那道狹窄石橋上,俯瞰整座蓬萊島,一覽眾山之渺小。
“你與火靈道友,都是稱職的師父,那丹藥僅對初入仙道之人有奇效,神仙吃了,便是糖豆,稱不上稀奇?!?/p>
碧云說著,隨手一拋,便丟過去三瓶十五粒純陽筑基丹。
“令徒軀殼異氣,乃是天生,與胡雷相比,病灶更深,選一處清氣充沛,且無異氣之地,初時一日一粒,服食三粒之后,放緩進境,改成十日一粒,再食三粒之后,改成一月一粒,待十五粒丹丸都吞入腹中煉化,煞氣也就消散了?!?/p>
余元揮袖將丹藥接去,拿出一瓶打開,發(fā)覺無半點丹香,定睛一看,瞧見藥氣凝成龍虎之勢,知曉藥力內(nèi)斂,玄妙無窮,暗暗驚異。
“素聞寧道友劍術(shù)、遁法雙絕,又有一手不俗丹法,那時還半信半疑,今日親眼得見,才知世間真有全才?!?/p>
余元得了丹藥,知曉徒弟修行關(guān)隘將破,心情愉悅,不吝贊美之詞,說罷,繼續(xù)帶碧云往前行去,過了懸空石橋,到了另一處洞穴。
“這卻非我有什么過人之處,全仗前輩高人妙法,不過是照搬照煉罷了。”
碧云清楚自己斤兩,要是沒有道書,就算有改命之心,也難在十余內(nèi)成就仙身,更別說什么煉出一手劍術(shù)、丹法了。
余元見碧云甚是謙遜,又將對他的評價提高了幾分。
“本以為是無數(shù)元會以來,那類曇花一現(xiàn)的散修天才,如今看來,其人大道成就,未必遜色玄門嫡傳,興許又是一個陸壓……”
余元暗暗思忖,腳步也漸漸加快,到了一處火行元氣格外純粹的洞穴。
只見丹爐懸空,被真火裹挾,火舌貼在鑄有八卦、龍鳳紋案的爐壁上,肆意吞吐。
天遁鏡映照之下,卻見爐中丹丸,非止蘊含星斗光華、金行之氣,還有種種陰煞陽煞。
碧云看出那丹丸玄妙,日精月華從天生出,陰煞陽煞由地養(yǎng)就,合天罡地煞,吞入腹中,種種異氣相互磋磨,漸漸便能將肉身、體魄鍛成金鐵一般。
封神世界,混元大羅教主之下,僅有三人煉就所謂金剛不壞之身,分別是楊戩、袁洪、以及余元。
其中,前兩人練的都是玄門秘傳**玄功,那是對根性要求極其嚴(yán)苛的一部功訣。
余元并沒有練玄功,卻不懼神兵利刃,自然是有獨門秘術(shù)。
不過,說是金剛不壞,也就是能抵御尋常法寶、兵刃,譬如化血神刀、斬仙飛刀、釘頭七箭書之類,依舊無法用肉身抗衡。
碧云心念起伏,一時想到紫府道書中的種種記載,煉罡煞成丹,打磨出金剛不壞之身的法門,與蜀山一些旁門之法有些類似,卻更加玄奧。
封神重五行、肉身,蜀山重陰陽、元神,闡截兩教有金剛不壞法門,乙休、鄧隱之流,也有不死之身。
當(dāng)然,與那金剛不壞之體相似,不死之身,也非萬劫不滅,只是將元嬰煉到某種高深境界,縱然軀殼受損,再重的傷勢都能復(fù)原,要是實在治不好,還能用元嬰做真身,行走世間,繼續(xù)修行。
“這是我以碧游丹法做根基,結(jié)合吾師秘傳攢聚日精月華、星斗光彩之法,另辟蹊徑創(chuàng)出的一種丹藥,對淬煉肉身頗有裨益。
我那徒兒暫時無福消受,道友服食幾瓶卻無妨,那時,縱難達(dá)金剛不壞境界,尋常兵刃卻無法著傷?!?/p>
余元說著,祭出一個玉瓶,收了二十四粒丹丸,轉(zhuǎn)身相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