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全國范圍內又一次掀起了為同盟軍捐款的熱潮。
人們被同盟軍的英勇事跡所感動,紛紛慷慨解囊,以實際行動支持這支英勇的軍隊。
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老爺子給同盟軍的“獎勵”并非實實在在的大洋或者武器,
而是一張大餅——而且還是一張又大又圓又厚的大餅。這張大餅雖然看似誘人,但實際上卻是一個空洞的承諾。
在這樣的背景下,老爺子也順勢宣布了一項重要決定,任命陳向北擔任東北戰區的司令長官。
這一任命無疑是對向北能力的高度認可,也是對他在這場戰役中所做出貢獻的肯定。
如今,向北僅僅收復了葫蘆島和錦州這兩座城市,距離真正掌控整個東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謂的東北戰區司令官,也不過是個虛名而已。
要想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戰區司令官,向北還需要依靠自己的實力,去真刀真槍地拼搏、戰斗。
畢竟,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打下東北,才能證明他的能力和價值,又何須老爺子來任命呢?
然而,日軍卻完全沒有預料到,錦州會如此迅速地失守。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們措手不及。為了挽回局勢,日軍不得不匆忙從長春、沈陽、大連和通遼這四個地方調遣軍隊。
其中包括日軍和偽滿軍隊,總計約 15 萬人,前往錦州增援。
不過,由于通往沈陽和長春的鐵路已經被摧毀,日軍想要通過鐵路運輸兵力變得異常艱難。
無奈之下,這四個地方的日軍只能選擇通過公路來增兵,企圖將同盟軍圍困在錦州地區。
幸運的是,向北已經成功控制了東北的制空權。
這意味著四路援軍的一舉一動,都在同盟軍的嚴密監視之下,他們的任何行動都難以逃脫同盟軍的眼睛。
看起來,日軍這次真的是被逼急了。
尤其是大連的日軍,加上偽軍也不過才 3 萬多人,但他們仍然毫不猶豫地出動了 1.5 萬人前往錦州增援。
或許是因為他們對大連的海防過于自信,認為即使兵力不足,也能夠守住錦州。
向北怎么可能會錯過如此絕佳的機會呢?他可是一個善于把握時機的人。
就在日軍離開大連僅僅4個小時之后,向北毫不猶豫地發動了對大連沿海防御的猛烈轟炸。
這一次,向北派出的轟炸機數量比上次在葫蘆島的行動還要多,而且轟炸持續了整整兩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強度之高令人瞠目結舌。
就在那 1.5 萬人被命令返回大連,而他們的回程尚未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同盟軍的 3 萬步兵已經在大連成功登陸。
為了阻止這 1.5 萬人的援軍,向北果斷地派出了 200 多架轟炸機,在半路上對他們進行攔截。
可以想象一下,那 1.5 萬人擠在狹窄的公路上,形成了一條長達十幾公里的隊伍,根本無處可躲。
而向北手中擁有著令人咋舌的彈藥儲備,這一輪轟炸下來,幾乎將這 1.5 萬人消滅了一半。
即使有一些人僥幸存活下來,也已經喪失了大部分的作戰能力。
向北通過這次行動驚喜地發現,轟炸正在行軍的隊伍所取得的效果竟然比轟炸陣地戰還要大。
于是,他當機立斷立刻下達命令,讓 13 個飛行大隊的 500 多架戰機全部出動,繼續擴大戰果。
半路阻擊另外三路隊伍,尤其是沈陽和長春那兩支援軍,每支援軍都有四五萬人。
這500多架戰機,對著三路援軍持續2天的瘋狂的轟炸。
到最后這三路援軍都能到預定位置掉頭回去了,就這樣日軍轟轟烈烈的阻擊戰,幾路大軍還沒有匯合,就草草收場回到了原來的駐地。
即使日軍逃回原來的駐地,除了傷兵之外,真正具備作戰能力的士兵已經所剩無幾,甚至可以說是十不存二。
原本,這場戰斗應該是一場激烈的阻擊戰,但由于日軍的潰敗,硬生生地被打成了突圍戰。
而同盟軍則趁勢追擊,將陣地一路推進到了沈陽附近。
在這場戰役中,中路軍與東路軍相互配合,南北夾擊,僅僅用了4天時間,就成功收復了從大連到沈陽之間長達三百多公里、面積達六萬多平方公里的區域。
然而,這場看似輝煌的勝利,實際上卻是以巨大的代價換來的。同盟軍在這場激戰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首先,三十多架戰機在戰斗中被摧毀,這些戰機不僅是同盟軍的重要武器裝備,更是無數飛行員的生命之舟。
它們的損毀意味著同盟軍在空中力量上的削弱,更為令人痛心的是,兩千多名英勇無畏的同盟軍戰士,也在這場戰斗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這些犧牲者中,有16名飛行員和56名機槍手,他們都是各自崗位上的精英。
而最讓向北感到心如刀絞的,是他的室友蔣明也在這場戰斗中不幸陣亡。
蔣明與向北一起居住了好幾個月,兩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如今,蔣明就這樣離他而去,向北回憶起與蔣明相處的點點滴滴,無論如何,蔣明都是一個值得尊敬和懷念的人。
盡管如此,同盟軍基本上已經將東北地區的出海口牢牢掌握在手中,這使得剩下的日軍和滿洲軍幾乎失去了從海上撤離的可能性。
除非他們有勇氣穿越華國的廣袤領土,從半島登船離開,但向北絕對不會給他們這樣的機會。
當同盟軍中東路大軍成功會師后,他們迅速做出了戰略部署,將大軍分成了三路。
其中第一路直撲沈陽,第二路奔向長春,第三路則毅然西進,目標直指通遼。
就在中東路軍展開行動的同時,西路軍也毫不示弱,與窮兇極惡的鬼子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西路軍同樣采取了兵分三路的戰術,第1軍團4萬人進軍熱河,第2軍團5萬人進軍張家口,第三路1萬人作為預備役隨時策應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