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密信中的內容,朱雄英心中自然早已經有了打算。
否則的話,他也絕對不會派遣藍玉千里迢迢的隔著韃靼部去攻打瓦剌。
所有的事情進展都在自己的預料之中。
但主動進攻韃靼部的事情,由這些文官們主動提出來,遠遠要比自己下令進攻強上許多。
只有群臣們擁有主動性,才可最大的激發出他們建功立業之心。
也只有這樣發展下去,大明的朝堂上,才會充滿活力,生機勃勃。
因為群臣激進之心,所以大明才會永不停歇的向前走。
既然他們主動提出要求了,自己自然不會否決,反而會大力支持。
當然,朱雄英的心底還有另一種打算。
那就是遠在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也該動一動了。
長時間這般沉寂下去,會讓他的野性徹底喪失。
即便是他一直對那個位置垂涎不已,但只要自己在的一天,就會穩穩的壓他一頭,更加掀不起什么浪花。
再說了,有皇爺爺在的一天,朱棣便不敢升起半點的異心。
尤其歷史中的燕王朱棣,無論朱允炆如何逼迫。
最終的結果卻是,寧愿自己裝瘋賣傻,也沒有升起過造、反的念頭。
直至后來,朱允炆依舊沒有放過朱棣的意思,非要將其趕盡殺絕之時。
螻蟻尚且惜命,更何況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走投無路下,這才起兵造、反。
只有朱雄英了解朱棣心中的想法,他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想做的又是什么。
自己這個四叔的軍事才能,絕對是這些藩王之中,本領最強的。
朱棣的夢想也很簡單,就想成為一名出色的將領,一位四處征戰的大將軍。
而不是坐在皇宮之中,整日面對那些無聊透頂的朝政大事。
這一點,只要熟讀歷史的人都清楚。
根據史書的記載,朱棣在登基稱帝后,便做了甩手掌柜。
直接將朝政大事交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太子朱高熾。
他本人則是御駕親征。
久而久之,朱高熾便順理成章的接掌了皇位。
想到這里,朱雄英難免又對朱允炆這個廢物一頓鄙視。
滿手的好牌,他卻打的臭的要命。
編排了一陣后,朱雄英這才想起來,自己的這位好弟弟,如今早就發配下去受苦了。
這輩子都與皇位無緣了,歷史的軌跡,因為自己的出現,已經改變了方向。
隨即提筆,擬旨。
命令燕王朱棣,也就是自己的四叔,率兵從北平出發。
而藍玉大將軍則是率兵從瓦剌出發。
最終兩軍約定好一個時間,共同對韃靼部發難。
來一個首位呼應,兩軍夾擊,不給韃靼部留下絲毫喘息的機會,徹底解決大明北方的隱患。
圣旨擬定完畢后,朱雄英這才將之交給心腹侍衛道:“兩份密旨,一份交給燕王朱棣,一份交給藍玉大將軍,不得有誤!”
心腹領命后,立馬交給其他將士,讓其馬上動身前往送信。
僅僅盞茶的工夫,兩匹駿馬便沖出皇城。
一個一路北上。
一個朝著西北方向狂奔。
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盡快完成皇孫殿下交代下來的命令。
很快,身處北平的燕王朱棣,就接到了侄子的旨意。
雖然心中很是疑惑,不過還是恭敬的接旨。
當得知秘密的內容時,朱棣整個人瞬間亢奮起來。
原本自己被安排到北平,并且鎮守此地時,他就知道,自己這輩子恐怕都難有率兵出征的機會了。
這也是朱棣心中的一大憾事!
空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無用武之地,可想心中有多么的悲催。
現在好了,自己圓夢的機會擺在眼前,他絕對不會錯過這樣的好機會。
上一次自己率兵出征的情景,依舊歷歷在目。
那時候的自己,還不是統帥,而是跟隨藍玉大將軍一同征戰北元。
當然,說自己征戰北元,著實是有點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意思。
真相卻是藍玉率兵在前方追殺北元皇室,一直追到捕魚兒海,才將北元皇室徹底拿下。
而當時的自己,則是全力在后方追趕藍玉的腳步,目睹整個戰爭的全部過程。
之后,自己便再也沒有上過戰場。
這么多年,自己在北平早就憋的狼哇的。
甚至有些時候再想,那些屢屢入侵大明邊關的賊子,能否將目光放在北平。
那樣的話,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借著剿匪的由頭出去過過癮?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閑來無事的自己,只能在平日空暇之際,以狩獵來取樂。
這么多年中,雖有阿魯臺部前來冒犯過,卻始終未能與之酣暢淋漓的打一仗。
尤其在得知阿魯臺部被滅的消息后,朱棣更是郁悶了好幾天。
著實是沒有料到,大侄子竟然會主動給自己這樣的一個機會。
并且這一次,自己不再跟在藍玉的屁股后邊跑。
而是以統帥的身份出現在戰場上,與藍玉將軍相互配合,打一次包夾韃靼部的滅國之戰。
能夠走上戰場,是值得朱棣興奮的。
但興奮的同時,也更加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這個侄兒雄才大略,更是所圖甚大。
至從幫助父皇分憂開始后,先先后后,已經滅掉周邊幾個國家了。
自己若是想要與之抗衡一下的話,心中實在是沒有半點的底氣。
以往自己從未將這個侄子放在眼底,但隨著對侄兒的了解越多,心中對其的恐懼也就越甚。
不過有一點朱棣心中可以確定,只要自己沒有反心,那么自己便永遠都是大明的藩王。
至于大軍出征的糧草問題,侄兒卻沒有在密信中提到一個字。
但朱棣卻心知肚明,恐怕當初侄兒將那些極品糧種交給自己的時候,便已經想到今日這個局面。
憑借現在北平的糧儲,率兵出征,根本就無須從皇城調糧,北平境內自產自銷就足夠了。
所以,朱棣在接到朱雄英的旨意后,便立刻下令集結五萬大軍,在城外恭候,隨時準備啟程。
只不過在出征之前,朱棣將自己的大兒子朱高熾叫了過來。
雖為父子,但兩人的處事方式,完全就是兩個概念。
以至于后世對朱棣的評價就是雄才偉略,馬背上的君王。
而朱高熾則是仁君之風,謚號明仁宗!
即便是現在,一般情況下,整個燕王府也是朱高熾在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