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青云心中狂喜,但表情管理嚴格。
“臣記得。”
“從那天起,秘書院陸陸續續一共收到了三品以上京官、地方督撫奏折124封,京師旗人自愿上書1500余封。愛卿,你猜他們對朕說了些什么?”
“臣猜不到。”
順治冷笑一聲,轉過身來。
“其中居然有30多封奏折和500多封上書,認為朝廷應該給予多爾袞死后哀榮,吹噓此賊功績,真是混賬透頂。走,跟朕去御書房。”
……
御書房隔壁~
上書堆積如山,蔣青云埋頭苦讀。他翻閱紙張的速度極快,看似是一目十行,實際上在琢磨對策。
天賜良機啊~
這不得趁機在京師殺他個流血漂杵,十室九空?
1個時辰后,順治回來了。
“愛卿,都讀完了?”
“是。”
“你怎么看?”
蔣青云抬頭,發現順治的眼神很急切,手掌不自然的攥起又松開,語氣里似乎有點不自信。
瞬間。
蔣青云心中警鈴大作,光速推翻了先前所有準備好的的措辭。
……
“茲事體大,臣只是區區四品,不敢妄議。”
“說!朕赦你無罪。”
蔣青云又看出來了,順治明顯有些急躁。
“臣僭越了。八旗制度乃是我大清的根本,八旗子弟乃是我大清的基石。每一個八旗子弟的性命都很珍貴,能不殺,就不殺。要盡量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怎么個治病救人?”
“訓誡、教育、甄別。這些人如果真的意識到了自身的錯誤,并且幡然醒悟,還是可以繼續為朝廷效力的。當然,對待極少數死硬分子就只能砍頭了。”
“誰來負責?”
“臣萬死不辭。”
“那這些地方督撫還有前線的將軍們呢?”
“皇上可以借此次南方大捷之契機,調他們回京議事,之后留在京師,從長計議,慢慢降削職為民。”
“知道了,愛卿你退下吧。”
……
蔣青云走后,一個身影從殿后轉出。
“皇額娘,您都聽見了吧?”
“嗯。”
“您現在可以放心了吧?蔣青云不是您擔心的那種臣子。”
“但愿如此吧。”
孝莊臉上的表情一言難盡,自從順治親政之后,母子倆的關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她認為蔣青云是個酷吏,要盡早棄用。
順治認為蔣青云是個難得的直臣、孤臣,即使是酷吏,那也是名臣張湯,而不是周興來俊臣之輩。
母子倆爭執不下,最終才有了今日這一次專門為蔣青云設計的測試。
……
“福臨,其實蔣青云有一句沒說錯。”
“請皇額娘賜教。”
“八旗制度乃是大清根本。有八旗,才有大清,沒有八旗,也就沒有大清。哀家知道,京師有些人對不起你,曾經對你不忠誠,但是那都過去了。”
“三順王和平西王不過是明廷的總兵,投來了就封王。你再看看他朱由榔,都快成喪家之犬了,捏著一頂秦王的帽子死也不松手。孫可望,那可是張獻忠衣缽的繼承人,是云貴實際上的土皇帝。”
“皇帝的心胸要好似大海一般寬廣,要能容人,能容各種人。”
“是。”
順治表情淡定。
孝莊都瞧在眼里,心中了然,于是換了一種方式。
“福臨,你三歲開蒙,讀遍天下書,熟稔漢文化。你說~會有萬眾一心、沒有矛盾的朝堂嗎?”
“肯定沒有。”
“對啊。所以,斗爭是無法避免的。明廷內斗,咱清廷也內斗,只不過,斗和斗是不一樣的。你知道差別在哪兒嗎?”
順治沒有吭聲。
孝莊自顧自的講述:
“在于底線、在于波及范圍。”
“我大清是斗而不破,把矛盾控制在了極少數人范圍,左右不過是死了幾個王爺幾個將軍。而明廷的內斗沒有底線,他們為了內斗甚至會故意葬送成千上萬的士兵。”
“福臨,額娘不反對你清洗部分八旗貴胄,但絕對不能擴大化。”
“朕知道了!”
……
孝莊離開御書房,回到慈寧宮時,刑部尚書李率泰早就在殿內候著了。
“臣拜見太后。”
“起來,都是一家人,無需客氣。”
“謝太后。”
孝莊太后一臉春風,和善又親切。
一番寒暄之后,終于聊到了正題。
“哀家已經替你和皇帝解釋過了,是科爾坤的娘家托人找到哀家說情,然后哀家給你寫的人情條子,你不敢不放人。不會再有人追究你釋放科爾坤的罪責。”
“臣記住了。”
“李愛卿,你覺得蔣青云這個人有問題嗎?”
“臣說不好。”
“你是李永芳最杰出的兒子,哀家信得過你。”
“蔣青云雖然年輕,但做事老辣,似有數十年宦海經驗。他為人跋扈、囂張、好色,凡事喜歡壓人一頭,但沒發現他有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行。”
“確定?”
“確定。”
“退下吧。”
“是。”
李率泰默默退出慈寧宮,擦了把汗。心中打定主意盡量爭取機會外放督撫,不在京城這攤渾水里攪。
……
一場不見血的交鋒暫時落下帷幕,蔣青云靠著驚人的嗅覺和敏銳的直覺,躲過了一次巨大的危機。
他馬不停蹄的做了2件事。
第一件事,替干兒子洪士銘安排了一個福建四品督糧道兼泉州知府的差事,讓這小子回老家做官,意味深長。
第二件事,在永定門內新建四合院60余座,優先安置下屬家眷。由于是清一色紅磚,又被坊間稱為紅磚胡同。
這兩件事都是有的放矢。
洪士銘是個定時炸彈,放身邊危險,還惡心,所以外放。
讓他蹭點軍功,然后再安排到廣西或者湖南去做布政使一級的大員,屆時,他將完美的站在大西軍的反攻路線上。
讓他死于大西軍之手,不至于留下一個“恩將仇報”的罵名。
順便,還可以試探一下洪氏家族的真正底色。
第二件事的目的更清晰。
通過安置下屬家眷,確保對這些人持續施加影響力,恩威并施,才能確保小團體的凝聚力。
“元以寬失天下”。
蔣青云深知,絕對不能純粹的依靠情感和義氣駕馭一個規模不斷膨脹的小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