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全甲戰將 總第31章 樂正軍突然挨了一記
人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陽氣旺則生命力旺,陽氣弱則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現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
心神內則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則心神足;外則顯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則心神足。
小兒陽氣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覺疲勞;其心神充足,背誦也是東西最不容易忘記。
子時在一天中陰氣最盛,這時睡眠質量最好,最能養陰。而午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睡午覺有助于緩解壓力、保持一天飽滿精力。
睡子午覺要遵循“子時大睡,午時小憩”的原則。
《黃帝內經》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盡終其天年。”相傳在上古時候,有葛天氏之民,人人都能活到百歲。老人們鶴發童顏,充分享受上天賜予的壽命。
《黃帝內經》是刀奶奶給樂正軍推薦的書,樂正軍到安都書店買了醫用6冊套裝版。
樂正軍練功20多年,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規律。就像汽車在開動前,需要先是空檔點火啟動,空轉熱車。樂正軍每次鍛煉,先熱身10分鐘,慢跑快走,加快血流,沖熱細胞,微汗津津。然后是做拉伸,肩頸椎髖膝踝,各個關節,充分開展。
20多年來,樂正軍基本就沒有因為運動受過傷。當然,除了擊劍對戰時不可避免的硬傷。
今天,晨練3項基本功:指倒立30分鐘,打沙袋30分鐘,步法30分鐘。
樂正軍指倒立30分鐘是雙手單指,即無名指、中指、食指、拇指4指循環一指各7、8分鐘。
打沙袋分拳打和腿踢,各15分鐘。拳打包括刺拳、直拳、擺拳、勾拳、組合拳。腿踢則有直踢、側踢、勾踢、后旋踢、鞭腿。
步法練習每次兩種步法,今天是弓步和撲步。弓步又稱弓箭步,即“前腿弓,后腿蹬”。弓步在武術套路中使用廣泛 占步法中的一半左右。弓步有左、右弓步。一腿前弓,一腿微屈后伸,重心在兩腿之間稍前位置。
弓步弓腿為實,蹬腿為虛。兩腿分擔體重的虛實比例是:前腿承擔2/3,后腿承擔約1/3,俗稱前七后三。正如拳論中所說:“實非全然站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左腳在前稱左弓步,右腳在前稱右弓步。從方向講,分正向弓步和斜向弓步,也叫斜式弓步。前者由前上步形成,后者則側開步形成。弓步容易出現的毛病有“掀腳“、“拔跟“兩種情況。兩腳踩在一條直線上,或前后交叉繞步,形成“走鋼絲“、“扭麻花“,必然造成身體的歪扭,搖晃的現象。
樂正軍練了弓步,再練仆步。仆步也是武術五大基本步型之一。只見樂正軍兩腿左右分開,兩腳距離約腳長的四至五倍,一腿屈膝全蹲,膝部與腳尖外展;另一腿伸直平仆,接近地面。兩腳全腳著地。有左腿伸直為左仆步,右腿伸直為右仆步。仆步的要點是挺胸、塌腰、沉髖。
“骉”!正在練左仆步的樂正軍,突然右腿挨了一記指彈,倒不是很疼,看來老妖刀奶奶并不是使得懲罰性指彈手法。樂正軍知道,這是老妖在叫自己。指彈已經成為老妖跟自己打招呼的一種媒介。
果然,刀歌總教練坐在了觀眾席上。
老妖理了一個女生西瓜太郎發型,齊劉海加蘑菇元素,發質蓬松,柔順而有弧度。青春、個性,看上去十分帥氣。刀奶奶年輕的時候也是個美人胚子,現在的她亦是寬額朗面,轉眄流精,五官端正,骨像應圖,儀靜體閑。
樂正軍收式后,走向老妖。
老妖找樂正軍有事,她帶來的指彈用完了。
現在樂正軍的師傅刀奶奶,是西京軍區全甲***術隊教練。
全甲格斗編隊的刀術訓練場上,空氣肅殺。樂正軍力薦來的師傅——“刀奶奶”——拄著一根光滑的青竹竿,立在場地中央。她身形瘦小,裹著洗得發白的舊式練功服,花白的頭發一絲不茍地盤在腦后,那雙看過半個世紀風霜的眼睛,此刻銳利得如同淬火的刀刃,掃過面前高矮不一、水平參差的刀術隊員。
刀奶奶深知因材施教的古訓。她沒有直接面向所有人開講,目光精準地落在了樂正軍身上。這個她從小看著長大、手把手喂招喂出來的弟子,根基最牢,悟性最好,在這支隊伍里,刀鋒上的造詣無人能出其右。
于是,訓練場上形成了一道獨特的“瀑布流”。刀奶奶先單獨點撥樂正軍,將古老的刀招、實戰的精要、發力的訣竅,化作最精純的“源流”,注入樂正軍這第一級“容器”。
樂正軍心領神會,立刻化身“次級教官”,將剛領悟的奧義,用更貼近隊員理解的方式,傳授給身邊精選出的幾名核心隊員。這些核心隊員消化吸收后,再如法炮制,將刀法精髓一層層傳導下去,教導下一級的隊員。
這法子看似迂回,卻異常高效。樂正軍本身是隊員中的頂尖者,他的示范和講解更具說服力和針對性,能迅速抓住同伴的痛點。
而“教”的過程,對他自身亦是更深層次的錘煉。
刀奶奶只需偶爾用竹竿精準地一點某個隊員的肘腕,或是對樂正軍低聲說一兩句旁人難懂的切口,整個刀術隊的學習鏈條便立刻高效運轉起來。層層傳遞,層層精煉,古老刀法的寒光,在這現代軍營里,如流水般精準而有序地流轉。
老妖對刀術隊隊員用竹竿,而對樂正軍則是用「指彈」。這樣又延續了樂正軍小時候,在刀奶奶山村小院的指彈教學形式。
老妖讓樂正軍給她想辦法搞點兒磚泥,做「指彈」用。這司令部大院,是沒有磚泥的。
樂正軍剛入伍的前3個月在獨立師參加基層步兵鍛煉時,他留意到他那個團附近有一個磚廠,而且是傳統的磚廠。
現代化的磚廠已經與傳統磚廠大相徑庭了。現代化的磚廠大多以煤渣、煤矸石為原料,也有以窯燒陶藝為主的,生產空心磚、陶磚、軟瓷磚。
樂正軍找到的這家磚廠,是生產傳統青紅磚的。他們取的土是粘土,也稱為“膠泥”,有很好的塑性。據說此土形成于大約8萬至12萬年前,當時,氣候溫暖濕潤,豐富的生物使這里形成的土壤柔和而有粘性。
挖掘出粘土,要經過長達半年的風吹日曬,使其內部分解松化,然后手工粉碎、過篩,只留下細密的純土。
將純土加水滋潤,像和面一樣反復和揉,做成稠泥,翻泥、煉泥、化乳大致要做8到9遍。
和煉好的泥乳,再通過手捏成型,進行陰干。如果曝曬,必然出現裂紋和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