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起風了,樹葉飄落一地。
陣陣涼風刮來,意味著一年一度的釀酒開始了。
客家人居住在高寒山區(qū),大半年都是陰冷的季節(jié)。
如何熬過漫長的寒冬呢?
喝米酒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客家人釀米酒是非常講究的。
釀米酒的材料必須是自種的高山糯米。
這種糯米釀出來的酒會格外地香甜。
現(xiàn)在超市也有各種糯米酒,但味道有點苦澀,雖然甜味足,往往是刺鼻的香精味。
沒有客家米酒特有的清香,醇厚,純正,尤其是陳年米酒,彌散出來的是一股股濃郁的甜香味。
如果能喝上一壺,一天的勞累消失得無影無蹤,心里涌出的是人生的快意,美好生活的暢想。
但制作一缸上等的客家米酒,不是那么容易的。
除了原料,用水也很講究。
最好的是山中泉水。
經(jīng)過上千年的演化,從高山深處流淌出來的山泉水,清澈透明,聲音悅耳,有一股淡淡的甜味,氤氳水氣飄來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這樣的水非常提神。
用這樣的水去釀酒,酒味自然純正。
有了好水,需要一個好木桶,最好是陳年泡制糯米的金絲楠木桶。
這種桶不易生蛀起霉,而且桶自身也會散發(fā)一股木香味,歷來是木之上品。
所以很多達官貴人趨之若鶩,把它用來制作房子或者棺材。
人死后躺在其中可以做到千年不腐。
客家住在林區(qū)里,自然不缺這種木材,可惜太珍貴了,經(jīng)過上千年的吹伐,金絲楠木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后來客家人制作米酒,就改用杉木桶。
這種桶也可以,但最好不是新桶。
因為新桶有一股杉木味,會影響酒感。
把桶洗干凈后,放上糯米進行泡制。
一般需要泡制三天左右,等糯米全部膨脹起來之后,就可以放入飯桶蒸了。
蒸糯米可不像客家人煮飯哦。
客家人煮飯是把米放在鍋里煮,煮成五分熟,再舀入飯桶蒸,直到蒸熟。
糯米可不行。
必須是生糯米直接蒸,這個時間有點長。
我印象中,需要蒸十個小時以上。
當然,膨化后的糯米會散發(fā)一股濃郁的糯香味,滿屋飄香。
鄙人每每聞到這股香味,嘴巴里立刻塞滿了口水,趁大人不注意,往往會悄悄抓起一團丟進嘴里。
我感覺應(yīng)該是人間最好的美味了。
可惜不能多吃,否則會發(fā)現(xiàn)。
我們家不講道理,只講武力,用戰(zhàn)爭的手段去解決問題,就像老美入侵阿富汗一樣,不講武德,會打得你口鼻流血,趕出家門,所以不敢多吃。
蒸好的糯米需要摻入酒引。
賣酒引的是一個老頭,似乎是湖口人,到底是哪里人,不記得了,反正他的酒引最好,大家都在他這里買。
然后把酒引摻在糯米中,再用一個木桶裝好,就等著發(fā)酒了。
是不是萬事大吉了呢?
不是的。
還要嚴防凍傷。
山區(qū)天寒地凍,如果糯米凍成冰塊,自然不出酒,這桶糯米就廢了。
所以必須用棉被把糯米桶包起來。
放在哪里呢?
放在我睡覺的床上。
晚上我佝僂著身子,睡在木桶邊,讓我身上散發(fā)出來的熱量,溫暖著糯米。
過了四、五天,大功告成。
一桶香甜的糯米酒出來了。
我最喜歡吃甜米酒了,可不允許。
我們家酒是用來賣錢的。
我們是不許吃的,吃一口也不行,除非趁她不注意。
但速度要快,跟機槍子彈差不多吧。
當然,撈出來的糯米渣可以吃,但不能吃,主要是不好吃。
有的人家拿去喂豬去了,有的人家則炒來吃。
生吃不好吃,但炒一下還是很好吃。
放上辣椒、豬肉之類,也是香甜可口。
那時日子很苦,一年很難吃回肉,有的人家買鹽的錢也沒有,更不說釀什么酒了。
因此,即便炒也做不到。
我家有點不一樣。
主要是我父親有工資收入,再加上住在墟上,可以賣酒賺錢。
阿家就是賣酒為生。
她以前買米豆腐,后來改賣酒。
她做的水酒質(zhì)量非常好,喝的人很多。
以前不像現(xiàn)在,可以開一家酒店。
以前賣酒是屬于小尾巴,是會批斗的,所以只能偷偷地賣。
客家也是人,酒鬼也不少。
供銷社的高擋酒喝不起,喝一碗水酒也能解解讒。
他們就偷偷來,當面一碗酒下肚,丟下二毛錢。
阿家的酒好,每天都有人來喝。
阿家賺不賺錢呢?
似乎賺點,但應(yīng)該不多。
因為有一天阿家在房里痛哭流涕,十分地傷心。
原因是她做出來的一缸酒壞了。
其實,釀米酒是非常講究時候和季節(jié)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把握不好,比如木桶進氣漏水之類,整個酒就會發(fā)臭,變酸,不能食用。
阿家就遇到這種情況,陰溝里翻船了。
一桶糯米成本當時有二十來元,如果阿家很賺錢的話,她不應(yīng)該會流淚。
可見她賺的也是一點辛苦錢,只能養(yǎng)活自己而已。
說來說去,阿家也是命苦的女人。
晚年她一直是自己養(yǎng)活自己。
她的養(yǎng)女不管,我還小,自己都養(yǎng)不活自己,只能仰天長嘯一聲。
也只能這樣。
其實,山區(qū)客家老人都是這樣。
老了,動不了,就靠子女養(yǎng)活自己。
好的呢,有口飯吃。
差的呢,飯都沒得吃,甚至外出流浪。
不尋見,但有。
所以老人到了這個時候,會斷絕一切來往,包括吃酒、人情往來,都由兒子代勞。
沒有兒子的,只能當天長哭。
尤其女兒外嫁遠地,對老人來說就是一場災(zāi)難。
他們將老無所靠,老無所依。
或許可以住到女兒家,但很不現(xiàn)實。
對方也有父母,大家住在一起,矛盾會非常多,尤其是女兒沒有地位的時候,老人基本上就是度日如年。
當然,有一種情況例外。
就是老人有退休金,自己可以養(yǎng)活自己,不依賴別人,生活就可以過得非常有尊嚴。
因此,衡量老人晚年幸不幸福,就看自己有沒有錢。
有錢就有幸福。
只要你不拖累別人,不成為別人的累贅,甚至還可以支助家人,你就會成為大家最尊貴的親人。
這話非常不好聽,但事實就是如此。
就像客家水酒。
酒好的話,大家自然會來。
如果是壞酒,你就哭吧,沒誰幫你,也沒有誰同情你。
算是人性的劣根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