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的警告和“骷髏隊”的陰影,像兩塊沉重的磨盤,壓在每一個泰山營戰士的心頭。小王莊徹底沉寂下來,白天的勞作無聲無息,夜晚的地道挖掘也只有壓抑的刨土聲和沉重的喘息??諝庵袕浡菽净?、鹵水和一種名為恐懼的、無形的東西。
李山河肩頭的骨痂在持續生長,溫熱感中甚至能感受到一絲微弱的氣流在骨縫間流轉。他嘗試著用左手拿起一塊磚頭,雖然依舊顫抖,但已經能勉強握住片刻。這詭異的恢復速度,似乎與那神秘紙條帶來的巨大壓力形成了一種詭異的同步。他不敢再輕易嘗試用霉鹽刺激,那劇痛后的清涼雖然誘人,但代價未知,此刻任何冒險都可能帶來滅頂之災。
老耿的瘸腿在草藥和老徐的按摩下,終于能勉強放下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幾步了。他胸前那塊焦黑的營旗布片,成了他練習走路的動力源泉。每當疼得齜牙咧嘴,他就低頭看看那塊布,眼神里的偏執便驅使他再邁一步。他主動要求加入了地道挖掘的隊伍,雖然干不了重活,但能幫著傳遞土筐、照看油燈,用他的存在無聲地鼓舞著士氣。
地道深處的“鼠穴練兵”強度不減反增。老六像是要把所有的不安和憤怒都發泄在訓練場上。拼刺的木棍換成了更沉的木樁,匍匐的距離加長,障礙增多,還加入了夜間無光環境下的方向辨識和小組協同演練。新兵們被操練得脫了幾層皮,但眼神里的怯懦被一種近乎麻木的堅韌取代。老兵們則沉默地完成每一項堪稱苛刻的要求,每一次揮汗如雨,都像是在為隨時可能降臨的死亡做著最后的彩排。
林書遠制定的緊急轉移預案迅速落實。幾條通往不同方向、更為隱秘的地道出口被選定并加固。最重要的物資被打包成幾十個大小不一的包裹,分散隱藏在幾條主地道的關鍵節點,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快速分頭帶走。她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工蟻,在地道網絡里穿梭,檢查每一個細節,確保這條最后的退路萬無一失。
三天后,“民路”在極度謹慎中恢復。林書遠沒有選擇固定地點,而是采用了更靈活的“流動鹽擔”方式。由石頭等幾個絕對可靠、熟悉周邊地形的本地新兵,喬裝成走村串戶的貨郎,挑著裝滿鹽的小擔子(底層有夾層藏少量鹽),以極低的價格在幾個預先選定的、距離小王莊較遠且相對安全的村落邊緣,與固定的聯絡人進行快速交易。交易時間極短,拿到糧食或草藥后立刻離開,絕不停留。
這天,負責去杏花洼西面一個叫柳樹溝的小村交易的石頭,回來時臉色異常難看,背簍里換回的糧食也比往常少了許多。他找到林書遠,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憤怒和悲傷:“林姐…柳樹溝…出事了!”
“怎么回事?”林書遠心頭一緊。
“鬼子!礦山里的鬼子監工!帶著幾個二狗子(偽軍),昨天下午闖進柳樹溝了!”石頭眼睛發紅,“說是征糧!把村里僅剩的那點口糧都搶走了!李老栓家就剩半袋子紅薯種,想藏起來,被鬼子發現了…那畜生監工…活活用槍托…把李老栓和他老伴…都砸死了!就因為他們家小子…前些日子在礦上…被塌方的石頭…砸沒了腿,干不了活…被鬼子扔進了‘萬人坑’!”石頭的聲音哽咽了,“村里…哭聲都沒了…死氣沉沉的…”
柳樹溝的慘劇,像一顆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壓抑的泰山營地底世界激起了痛苦的漣漪。消息在地道里悄悄傳開。礦工子弟們沉默著,攥緊了拳頭,指甲陷進肉里。那些血淋淋的故事,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發生在他們熟悉的、甚至可能是親戚的村落里。
“***小鬼子!畜生!”一個叫黑娃的新兵(父親死在礦洞里)猛地一拳砸在土壁上,眼淚混著泥土流下。
“哭有屁用!”疤臉老兵冷冷地喝道,他卷起袖子,露出胳膊上猙獰的刀疤,“想報仇?就把手里的家伙練熟!練到閉著眼也能捅死鬼子!練到能像耗子一樣鉆進礦洞,把那些‘綠魔’點了!把那些穿白衣服(指防化服)的畜生都悶死在里面!”
仇恨,不再僅僅是口號和故事,而是變成了柳樹溝那對老夫婦冰冷的尸體,變成了礦工子弟們心中燃燒的毒火。訓練場上的低吼聲變得更加壓抑,也更加兇狠。新兵們拼刺時,仿佛眼前不再是空氣,而是鬼子監工那張猙獰的臉;匍匐時,仿佛身下不是泥土,而是親人流淌的血泊。
李山河默默聽著石頭的匯報,左肩骨痂處的溫熱感變得有些灼燙。他走到地道深處一處相對寬敞的支洞,這里臨時安置著幾十名重傷員。昏暗的油燈下,傷兵們大多沉默地躺著,空氣中彌漫著草藥和傷口腐爛的混合氣味。老耿靠坐在墻邊,正笨拙地用一根針,試圖在另一塊破布上繡著什么。
“繡啥呢,老耿?”李山河走過去。
老耿抬起頭,臉上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專注,他將手中的布片攤開。那是一塊洗得發白的粗布,上面用紅線歪歪扭扭地繡著幾個字——“泰山石敢當”。針腳粗糙,字形也歪斜,卻透著一股子不屈的韌勁。
“營旗沒了…咱再繡一面!”老耿的聲音沙啞卻堅定,“就用俺們這些老骨頭身上的血染紅它!等哪天…打進礦山,宰了那幫畜生,把這旗…插在鬼子最高的炮樓上!”
李山河看著那歪歪扭扭的“泰山石敢當”,又看看老耿眼中那簇不肯熄滅的火苗,再看看周圍傷員們投來的、混合著傷痛和渴望的目光,一股熱流猛地沖上眼眶。他用力拍了拍老耿沒受傷的肩膀,聲音低沉而有力:“好!這旗,咱們一起繡!用鬼子的血染紅它!”
他轉身,對著所有傷員,也對著聞聲圍攏過來的士兵們,提高了聲音,每一個字都砸在地道的土壁上,帶著回響:
“柳樹溝的血,不會白流!礦洞里那些等著害人的‘綠魔’,遲早要把它塞回鬼子嘴里!咱們泰山營的旗,一定會重新豎起來!不是在鹽坊,是在永城礦山的頂上!讓那些畜生看看,什么叫‘石敢當’!”
沒有激昂的口號,只有沉重的誓言在地道中回蕩。鹽擔下換回的,不僅是救命的糧食,還有同胞淋漓的血淚。這血淚,滲入了地下的泥土,滲入了每一個幸存者的骨髓,正以一種緩慢而痛苦的方式,將破碎的泰山營,重新澆筑成一塊更堅硬、更沉默、也更危險的復仇之石。休整的尾聲,空氣中彌漫的不再僅僅是咸澀的鹽味,還有濃得化不開的血腥和硝煙的氣息,預示著風暴正在地平線下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