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集團眾人進入應天、圍困皇城后,便一直等待著宮中有關于皇帝朱允炆的消息。
當騰空而起的火焰染紅了沉壓壓的天空,宦官與禁衛忙不迭的打開皇城喜迎燕師后、并帶出皇帝**的消息后,朱棣終于徹底的松了一口氣。
燕軍大營王帳中沒有響起歡呼,反而陷入了一時寂靜,人人屏息凝氣,直到朱棣長長呼出了一口氣,猶如注入了生機,興奮充斥在每個人的眼中。
自古功高莫過于從龍救駕,他們跟著燕王從北平一路歷經生死,其中固然有忠義所在,可究其根源不就是為了榮華富貴嗎?
在這些人中,只有道衍和尚是不一樣的,他的心底有濃濃的滿足在流淌,他終究完成了年少時的大愿,一身屠龍術沒有浪費。
他打斷了帳中彌漫的歡欣,沉聲提醒道:“殿下,行百里者半九十,朱允炆雖然已死,可天下依舊有諸王,有忠于朱允炆的臣子在外,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您是否能夠安穩坐在皇位上,還是一個未知數!
建文最為信重的三個大臣中,齊泰和黃子澄不在應天,極可能在外征兵準備勤王,可他們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方孝孺!
他是天下鴻儒,江南文人領袖,他這一脈從他的老師宋濂、甚至更久遠的宋末就名滿天下。
縱然是駙馬李祺在聲望方面亦要遜色半分,再加上他是建文的老師,若是能夠讓他承認您的帝位,天下人心便能輕而易舉的平定?!?/p>
朱棣微微皺眉,正要答應下來,便有親兵走進匯報道:“啟奏殿下,有自稱駙馬李祺的男子在營外求見。”
朱棣一驚,又是一喜,連忙說道:“快些將人請進來?!?/p>
李祺在衛兵的帶領下徑直走進了營帳之中,這是他穿越后第一次現實中見到朱棣,同記憶中相比,更加的成熟,這三年前的戰火仿佛凝結在了每一寸皮膚上,渾身逸散著肅殺血腥之氣。
“草民李祺拜見燕王殿下,殿下千歲。”
李祺一開口,眾人這才想起來,李祺已然在兩年多前就辭去了所有官職,朱棣眼中笑意更加誠摯,將李祺扶起,笑道:“妹夫莫要客氣,你是外戚中的英杰,是父皇亦交口稱贊的大才,只是建文昏庸,不能用妹夫之才,日后本王必將重用!”
李祺根本沒信這句話,罪族怎么重用?
正五品就是上限了,永樂朝的閣臣自然比洪武朝強太多,但官位低就是低,閣臣的地位真正提高還是后來仁宗給閣臣加尚書、侍郎銜,既有名位,又有實權,那時才算是半個宰相。
還是得先把罪族的身份給去掉才行!
歷史上今天以及明天就會有大批士子前來投奔,諸如解縉等人,楊榮攔住了急匆匆進宮的朱棣,問出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先遏陵乎,先即位乎”,由此得到了朱棣的賞識,后來官運亨通。
可對于李祺而言,這些都遠遠不夠!
在他看來,歷史上的朱棣進入應天后的一系列操作,簡直如同小丑,丑陋的不能再丑陋,給后世留下了無數的反面素材。
一念至此,李祺徑直問道:“殿下可是要徑直入宮?而后讓方孝孺起草登基詔書,以削平建文舊臣的反抗之心?”
對于李祺能猜出來這一點,朱棣和道衍等人都不奇怪,朱棣點點頭道:“正是,景和可是覺得不妥?”
“若是方孝孺愿意起草詔書,自然是沒有不妥,可殿下難道沒想過方孝孺會寧死不屈嗎?
若是在宮中大殿之上,百官之前,殿下被方孝孺嚴詞拒絕,豈非顏面盡失?
若殿下真有此愿,就將他請到這營中,在這里無論成敗,都不為外人所知,此乃進可攻、退可守之道?!?/p>
李祺一言點醒夢中人,朱棣連忙吩咐人去將方孝孺請到這里,而后他突然反應過來,李祺這是話中有話,“景和是覺得方孝孺絕不會屈服?”
“我與方孝孺雖政見不同,可他是個從一而終的忠臣,有面對生死而不墮其志的秉性,我斷定他無論如何都不會屈服,只是我空口白牙不足為憑,還是要殿下一試才可?!?/p>
李祺轉身走到帳中屏風之后,靜靜等待著方孝孺前來。
只有讓朱棣知道方孝孺這條路徹底走不通后,他后面的計劃才好實施,這是一套針對朱棣性格弱點的連環計,乃是**裸的陽謀。
方孝孺根本就沒躲,他昂著頭走進了燕軍的營帳之中,朱棣好聲好氣的請方孝孺寫下登基詔書,可卻被方孝孺厲聲駁斥。
朱棣說自己是效仿周公輔成王,李祺聽得都直搖頭,朱棣和他爹一樣,每次找的理由都太爛了,所以才會為人詬病。
這大概是周公在歷史上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方孝孺厲聲問道:“周公輔成王?那成王呢?”
朱棣只能硬著頭皮說成王**了,方孝孺又說成王有兒子,朱棣說國賴長君,這話到這里實際上就已經談不下去了。
朱棣在這一套政治邏輯里面,就是一個**裸的篡位者,他最后只能胡攪蠻纏,發出死亡威脅。
“誅我十族又如何?”
朱棣從方孝孺的眼中看到了殉道的神采,他明白,方孝孺真的是不會屈服的。
即便早就有李祺的預告,朱棣依舊憤怒到了極點,他勉強壓抑住憤怒,讓士兵把方孝孺押下去看管起來。
望著從屏風后走出的李祺,朱棣感慨道:“景和你說的是對的,方孝孺已然心存死志,他要為朱允炆殉道!
若非你提醒,今日之事必將見于史冊了?!?/p>
李祺慨然道:“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縱然如商紂之亂,亦有比干、商容愿為之死,如隋煬之惡,亦有人愿為之殉難,何況朱允炆呢?
方孝孺就是要以一死要換青史之名,而殿下則是成就方孝孺忠貞之名的踏腳石!”
“真是可恨!”
朱棣憤然道:“既然景和早有所料,可有良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