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后,賭約時間過半,原本信心滿滿的吏部和都察院,現(xiàn)在誰都笑不出來了。
無他,流程太繁瑣了。
百姓們只要有一家受害者,就敢出錢雇人動手。
而朝廷辦案是需要講證據(jù)、講流程的,等你收集好了證據(jù),坐實了罪名,派去抓人的時候,有時候貪官早就聽到風聲跑了。即便是沒跑,從抓人審問,到最后定罪殺頭,也得一段時間。
遇到這種種困難的時候,吏部尚書、都察院的都御史才能體會到民告官有多難。
平心而論,倘若自己是個平頭百姓,肯定也選擇請江湖人士出頭。不僅僅是因為簡單有效,更是因為解恨!
遇到那些欺壓百姓為禍地方的貪官,百姓們恨的咬牙切齒,哪怕讓貪官們多活一天,對百姓來說都是痛苦。
可這個世界卻不是講理的世界,如果人人都講理,那世界就和平了。
講理不講理,不在理,而在講,甚至都不在講理之人身上,而在聽的人身上。人家愿意聽你講理的時候,講理才有用。不愿意聽的時候,別說講理了,大明律搬出來都是廢紙一張。
所以道理無用,大部分人講話的時候,都是屁股決定腦袋。
吏部、都察院,他們是官員階級,不可能逼著他們大公無私,所以他們自然是向著官員說話的。
因為大家都是官員,誰能保證自己一生不犯錯?眼下你把別人整的這么慘,未來這種慘痛,會不會落到自己身上?
出于這種心理,才有了傳承般的官官相護。
與之相對的是親親相隱。
這是兩條千年默認的潛規(guī)則。
言歸正傳,一個月來,民間的效率給了官府當頭一棒,而且經(jīng)常發(fā)生搞笑的一幕。
就是朝廷花費人力物力,好不容易調(diào)查清楚了某位地方官的罪行,正要去拿人的時候,這人就被江湖人給干掉了。
一個月來發(fā)生了不下五起,搞得就像是雙方在打配合一樣,吏部和都察院是去幫忙作證的,事后到場宣布百姓殺的有理。
要知道這場比斗是在奉天殿議定的,只有吏部和都察院知道,或者說只有官府知道,百姓是不知道有這場比斗的,他們只是照著形勢來,既然江湖人殺貪官不追責,那就趕緊干呀,萬一貪官被殺干凈了呢?是不是就撈不著了?
什么劫富濟貧、占山為王之類的活計,再不干了。
風險大還不討好,哪有這種朝廷默許的來錢快?貪官肯定比大戶有錢呀。
殺了貪官不僅能肥賺一筆,還能獲得百姓拍手叫好,絕佳的洗白機會,誰不干那是傻子。
眼見比斗就要落敗,官府的人許多就開始泄氣了。
但也有人不愿放棄,甚至開始動起了歪心思。
心說皇帝縱容百姓殺貪官,我們還不是給你老朱家賣命嗎?你竟然如此欺辱我們這些為官的。
好,既然講理我們講不過,那就只能找你這個方案的漏洞,你不是信任那群江湖刺客嗎?好,如果江湖刺客殺錯了人呢?看你怎么收場?
我們敗了,可你們也別想贏!讓一群武夫騎到我們官府頭上?姥姥!
半個月后,六扇門接到快馬急報,最近出了幾起渾水摸魚的,至少三名清官被刺殺劫財。
原本以為這就是普通的案子,依照六扇門的規(guī)矩,誰敢錯殺清官,我們查清楚一切后,會對殺人的刺客進行不死不休的追殺。
可順藤摸瓜,很快六扇門就查到了貓膩。
這不對呀!這特么是有人在栽贓陷害,故意引導刺客錯殺清官,以此來混淆視聽。
情況報給京城六扇門。
黃易臉色黢黑,“可真是低估了這幫當官的人性!厚黑厚黑,不學厚黑就當不了官,還真是一點沒錯。”
“好,既然是這樣,那就不要給他們留臉面了。是你們先不要臉的,那就別怪我們偏幫。”
“傳令江湖,殺錯清官者速來京城六扇門自首!”
“另外,都察院、吏部里面,手上不干凈的人不少,放出風去,挑那些下去辦案的官員動手。”
“讓他們親眼看看,查貪官的人本身就是貪官,這樣的官場有一個好人嗎?”
官府設計清官被害案,用心險惡,甚至都不給朝廷查清的時間,可他們低估了六扇門和江湖。
六扇門共享著刑部的消息,甚至還有錦衣衛(wèi)暗中傳遞情報,就你們吏部和都察院這點小動作,第二天就擺在皇帝案頭了。
黃易帶領(lǐng)的六扇門更狠,最后還有三天的時候,打官府一個措手不及,吏部、都察院的官員,三成都不干凈。
外派辦案的人里面,不干凈者或是被殺、或是被擒,總之都招供按手印了。
那些龜縮在京城的官員,江湖人也沒有放過,只是出于對皇帝的敬畏,江湖不進京城。選擇把罪證投遞給六扇門、應天府、皇宮門口。
皇帝大怒,直接在奉天殿大朝會上發(fā)火了。
鬧了半天,怪不得你們官官相護,全都上來阻止百姓刺殺,原來是你們屁股不干凈,擔心自己的腦袋被百姓砍掉?
好好好,你們就不怕朕砍你們的腦袋嗎?
所有涉事官員,先罷免拘押,再審問定罪,若按大明律條來算,里面一半人都得死。
除了辮子朝的雍正,老朱號稱治貪殺人最多的君王,可不是吹吹的。
兩月期限已到,比斗結(jié)果不言自明,吏部、都察院甘拜下風。
但死鴨子嘴硬,他們早就不在乎輸贏了。當著皇帝的面,丟出了幾件案子的詳情,當堂指認出了幾件清官被害的冤案,兇手至今逍遙法外。
“宣,北鎮(zhèn)撫司、錦衣衛(wèi)指揮使、燕王朱棣覲見。”
很快,燕王領(lǐng)著十幾名帶著鐐銬的囚犯走了進來。
“兒臣拜見父皇。”
老朱指著那群囚犯說道:“在場的可有人認得他們是何人?”
大家搖頭,誰會認識錦衣衛(wèi)的囚犯?
“老四,你告訴他們。”
朱棣朗聲說道:“這些是近日主動前來京城投案的江湖刺客。他們承認自己誤殺了清官,特來自首。”
“父皇,其中有三人另有隱情。”
隱情?好,讓他們開口說說。
吏部有人心里咯噔一下,心說完了,這下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