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媒婆從二吉家離開后,并沒有急著回去,而是轉身朝村尾的宋芷家走去。
自從圣上給小河子村賜名一事傳開后,小河子村的未婚男女便成了嫁娶的熱門人選。
十里八鄉(xiāng)的媒婆們現在忙得不可開交,近些日子時常往小河子村跑。
而宋芷家,更是成了眾人眼中的香餑餑。
原因無他,宋芷這位會賺錢的小娘子,名聲早已傳遍了整個縣城。
要說先前宋芷還只是賣些青草膏之類的小玩意兒,名聲并不算顯赫。
但自從她將養(yǎng)殖羊毛的技藝推廣開來,整個縣城的人都知道了她的名字。
如今,想娶這位能干小娘子的人家可不在少數。
張媒婆消息靈通,手中也有不少家資頗豐的人家尋上她說項,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她甩著帕子,一路走到了宋芷家的小食肆,正巧碰見了正忙活的吳氏。
“老嫂子,忙著呢?”張媒婆笑瞇瞇地走上前,語氣熱絡。
吳氏見是張媒婆,心里也明白她的來意。最近來村里說親的媒人不在少數,吳氏早已見怪不怪。
她笑著招呼張媒婆坐下,又倒了一碗糖水遞過去。
張媒婆接過糖水,抿了一口,隨即放下碗開門見山的道:“老嫂子,未免耽誤你做活兒,我也就不兜圈子了。”
“你家阿芷年歲也不小了,可有相看中的人家?”
“我這兒有幾個不錯的人家,條件都挺好,你可要聽聽?”
吳氏笑了笑,語氣溫和卻堅定:“你的好意我心領了,阿芷年歲還小呢,我們不著急。”
不是吳氏不給阿芷說親,先前她伯娘提議要給這孩子說親,氣的這孩子直接去跳了河。
她可不敢再同孫女提議定親一事,沒的再惹了她不開心。
在一旁的忙活兒的楊氏,更是一句話都不應,顯然是不準備在這件事上發(fā)表意見的。
張媒婆一聽,心里有些著急,但臉上依舊掛著笑:“哎呀,老嫂子,話可不能這么說。這般年歲的姑娘,定親正正好,沒的好人家的兒郎被別人定去了!”
吳氏態(tài)度堅持,依舊不為所動的道:“那也是這孩子的緣分,而且我那大孫女是個頂頂有主意的,她爹娘又不在了,弟妹又還小,她是斷不肯相看人家的!”
“我雖是她長輩,卻也不好逼迫她,此事不提也罷!”
張媒婆見對方態(tài)度如此堅決,連聽一聽對方是誰都沒興趣打聽,看來是真的無意給這孩子定親了。
也是,這般能干的孩子,若是投身在她家里頭,她也舍不得將之嫁出去。
于是她歇了給宋芷保媒的心思,眼珠一轉,不放棄的追問道:“我記得你家那大孫兒是不是還未定親呢?”
“我這兒倒是有一家合適的小娘子,與你家阿平最是相配,不知老嫂子可有想法?”
吳氏不敢應下孫女的親事,但不代表他對孫兒的親事不著急。
這多多長時間了,先前大兒子回娘家,親家給介紹個姑娘,家境差了些,大兒媳又有些不中意。
現在家中近況好上些許,大孫兒的親事瞧著倒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
再加上這是長孫兒媳,人選品性上也需慎重些。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宋平的親事一拖再拖。
現在吳氏見張媒婆提起孫兒的婚事,便順勢問道:“我家阿平年歲的確不小了,不知是哪家小娘子?”
張媒婆一聽有戲,立刻眉開眼笑,湊近了些說道:“就是我們張家村的,家里條件可不錯呢!他們家買了十幾畝地,老子娘在家種著。”
“如今一家人搬到城里住,還開了一間雜貨鋪子。家里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這姑娘是最小的,從小被她父親寵著,性子伶俐,又會持家。要是嫁到你們家來,陪嫁定然少不了,絕對是個好媳婦!”
吳氏聽了,心里琢磨了一番。
這樣的條件,放在以前,自家怕是高攀不上。憑著孫女的本事,大兒家里的近況如今也好上許多,倒是可以考慮。
不過,她沒有立刻應下,而是轉頭看向了一旁的大兒媳.
吳氏心里清楚,自己年紀大了,將來孫兒娶了媳婦,和大兒媳這個婆婆相處的時間最長。
要是婆媳不和,鬧得家宅不寧,那可就不美了。
“這事兒你怎么看?”
楊氏早就豎著耳朵聽著,見婆婆詢問自己的意見,她湊上前,臉帶笑意的道:“張嬸子,這事兒不是我們這些做父母說成就成的,還的看看孩子的意思。”
張媒婆見有戲,立刻會意道:“這事兒好辦,我那侄媳婦一直想買一件羊毛衣,苦于一直無貨,老嫂子能否通融,通融,我?guī)Я怂齻儊砑依锊少I。”
說親說親,若是親事在沒定下來之前,男女之間相看還是要尋個合適的理由。
這樣即便說親不成,也只當是來采買貨物,并不會影響到女兒嫁的名聲。
楊氏一聽這話,先是看了婆母一眼,見她微微點了頭,于是她也笑著應了下來,“如此,便麻煩張嬸子了!”
張媒婆見對方應了下來,樂呵呵的甩著帕子道:“不麻煩,不麻煩。”
旋即端起方才的糖水,一飲而盡后,站起身道:“那這件事便這般定了,明日巳時我?guī)诉^來。”
“這會不會太快了些?我們也沒個準備。”楊氏遲疑。
張媒婆揮了揮手,“你就當是在接待客人,這才自然呢。”
“那這件事就這般定了,我就先回了。”說罷,也不給對方返回的機會,匆匆告辭而去。
楊氏看著風風火火跑沒了影的張媒婆,不由長嘆一聲。
吳氏見兒媳這般,笑問道:“這是怎么了,給阿平相看,不是好事嗎?你怎么嘆起氣來了?”
楊氏抿了抿嘴,患得患失的道:“娘,這姑娘要是看不上咱家阿平怎么辦?”
“你這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咱家阿平既能干,又肯吃苦,現在還勤學認字,也是打著燈籠難找的好兒郎。”
楊氏想到現在每日都要往村學跑的大兒,瞬間挺直了脊背。
“婆母說的對,咱家阿平很好!”